不知道作为孩子的家长,您希望把孩子培养为什么样的人?是文学家?科学家?或者其他领域的佼佼者?而我,只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孝顺、宽容、有责任感的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言传身教。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谁说不是呢?孩子出生以后,就生活在父母亲身边,而此时的他(她)们纯洁得就像一张白纸,给它涂抹上什么样色彩,它就将成为什么样的图画。而画家就是我们!画笔就握字我们手中!想一想,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爸爸妈妈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孩子天天看着、时时看着,必然就会有意地模仿、或无意地记在了心里。试问,做爸爸的看着孩子,哪个不曾心里嘀咕“这孩子,做起事情来还真像他(她)妈妈!”做妈妈的看着孩子,哪个不曾心想“嗨,真像他(她)爸!”这也是常说的“潜移默化”。
既然,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就应该随时随地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想要孩子怎么做,我们自己就应该怎么做,不能要求孩子是一套,自己却做不到。
例如:子豪在家里,总能关心我们。要是家里有人病了,他总不忘提醒吃药,不忘了问“好点儿没有?”我们下班回家,他帮我们端茶送水、捶背按摩,也是常有的事。为什么他似乎特别懂事呢?我想,这跟我们与二老的相处方式也是分不开的。我们与公婆同住,我常想,我因工作需要必须早出晚归,家里的事情几乎都交给了两位老人家,他们要买菜、做饭,还要接送子豪,真的很辛苦、很不容易。我的心里充满感激与歉意。所以我在家里时,总尽量多做事情,对老人家嘘寒问暖,为老人家端茶送水……我想,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孩子的心也感受到了——一家人应该相亲相爱,小辈应该孝顺长辈。这些道理,不用我们说,他已经懂得了。
另外,我想提醒家长们,孩子力所能及能为你做的,应该尽量让孩子为你做。为什么呢?许多家庭中,家长们总是把孩子当作宝贝,最好吃的、最好用的……几乎家里所有最好的东西统统都留给了孩子。这样的做法好吗?我认为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孩子会认为,这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他会变的只懂得接受、不懂得感激、不懂得感恩。有的家长工作累了,身体不舒服了,也不让孩子知道,一个人撑着,或者把孩子当做发泄情绪的渠道,这些都不是明智的做法。
其实,当你工作累了,身体不舒服了的时候,如果你能告诉孩子,让他知道,你需要他的关心,需要他的帮助。我想,孩子一定非常乐意为你做事情、为你服务、照顾你。因为,孩子感觉到你信任他,你把他当作成人一般依赖,他会产生一中强大的自豪感、成就感。相信长此下去,你的孩子便会把关心你、为你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成他应该做的,而成为一种习惯。
再比如,有的孩子做事情总喜欢丢三落四,或者做事情留个尾巴等等,家长见了免不了生气、责骂。其实,是不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也有这些小毛病呢?我们很少这样反思自己。但是,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孩子的这些不好的习惯可能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就像孩子身上总有我们的优点,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希望孩子养成那些好习惯,我们自己首先就应该带头做到。而我们自己做不到的,请不要对孩子苛求。
二、注意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
孩子不是我们家长的私有财产。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她)们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品质,他(她)们今后也要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可能有些家长忽略了这些,总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学这个、学那个,甚至认为“你是我生的,就应该要听我的。”其实,这些想法是不正确的,做起来,往往效果也不好,总要起争执,破坏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甚至到了最后,有的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干脆跟家长唱反调。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那么,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来与孩子相处呢?首先,尊重孩子,尝试着用民主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凡事多和孩子商量商量再决定。例如现在许多家长都让孩子上好几种兴趣班、提高班。但是,有些孩子不是自己乐意去上的,而是家长逼的。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起自己感兴趣的事,是事半功倍的。而相反,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那是事倍功半,而且容易适得其反。比如强迫孩子参加英语提高班,孩子不喜欢、不乐意,而家长又要逼着去,结果呢,可能孩子从此就开始讨厌学英语了,那必将影响今后在学校对英语学科的学习,那不是得不偿失吗?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想法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有些事不用急,应该耐心等待,等孩子想明白,等孩子能懂,能接受。比方子豪吧,他喜欢弹钢琴,所以现在我让他去学琴(他只上这一个兴趣班)。上个学期,我想让他上英语兴趣班,可他不愿意,那我也不勉强。没想到,前不久的一天,他突然说“妈妈,我想二年级开始上英语兴趣班……”我觉得很高兴,很欣慰。是啊,其实孩子每一天都在长大,每一天都在变化,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能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尊重、多一点耐心,事情的结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三、注意多和孩子聊聊天、做做游戏。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教一个班数学兼学校教导处的工作。可能大家无法想象,工作量有多大。总之是早出晚归,每天下班回家时基本上都很疲惫了,但是我仍然坚持挤时间和子豪聊天、做游戏。比如,吃饭的时候,和他聊聊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同时提一点我们自己的看法或建议;看电视的时候,让他评价一下里面的人物,和他聊聊感受;睡觉前出几个趣味数学题考考他,或者做点小游戏。即使是像排队等候检查视力或者一起在街上走路的时候,我们也会聊天或者做游戏(做词语接龙的游戏、数学趣味问答的游戏等等,例如:假如你是卖香蕉的售货员,一斤香蕉三元。有人要全部买走,但是他想分开来买,一斤香蕉皮一元,一斤香蕉肉二元,你该不该卖?会赚钱还是亏钱?又例如:元宵节路上的灯笼按红色、黄色、绿色的顺序排列,如果第一盏灯笼是红色,第10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第15盏呢?第100盏呢?)。
通过聊天,我能了解他在想什么,他在学校里做了些什么,他和小伙伴是怎样相处的,有什么偏差,需要我指点或者帮助,有什么好的方面,我鼓励他继续做下去……他也能通过聊天越来越理解妈妈,越来越明白事理,和妈妈更加相亲相爱了。通过生活中的小游戏,他扩大了识字面、逐步积累了一些知识、一些常识,养成了比较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比如,在他读幼儿园小班时就能独立看书,因为他识很多字。为什么呢?就因为生活中的认字游戏。虽然,也曾经闹出许多笑话,例如他把岛内的“牡丹大酒楼”说成“杜丹大酒楼”,把集美海堤的“温泉休闲中心”说成 “温泉体闲中心”,把电脑桌面的“扫描资料”说成“打猫资料”,但是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尝试、纠错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养成了他喜欢认字、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游戏,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在“玩”中“学”,孩子快乐,家长也轻松。不过,贵在坚持,重在持之以恒! (鹭江街道妇联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