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有这样一件小事:
一位母亲去商店打油之前,把瓶子里剩下的油倒在一个铝盆里,放在床头柜上。晚上吃完饭把铝盆收起来, 发现床头柜上和地上洒了很多油。 母亲想,一定是儿子在屋里玩儿不小心碰洒的,于是她把孩子叫过来:“你碰这床头柜了吧?”孩子争辩说:“我没有!”“你没碰这油怎么洒一地呢?”孩子还是不承认,母亲为了教育他,讲了撒谎孩子的故事,还说了一番道理。孩子不服气,一边下楼去玩,一边嘟囔着:“不是我还赖我,就会赖我。”
母亲心里很纳闷,心想:难道真的冤枉了孩子?她把床头柜上和地上的油都打扫干净了,暂时没动那个铝盆。等她下楼把孩子找回来时发现床头柜上和地上又是一层油。原来铝盆有砂眼,油是自己渗出来的。母亲赶紧把孩子叫了过来,为孩子“平反”,向他承认错误:“妈妈错怪你了,冤枉了你,这油是自己渗出来的,不是你碰的。”说到这里,孩子“哇”的一声哭了,比刚才还委屈。母亲赶紧说:“好孩子别哭了,是妈妈不对,妈妈向你赔礼道歉行不?下次遇到什么事一定要等调查好了再说……”这位母亲接受了教训,再也没有盲目批评孩子的事。几年以后,提起这件事来,孩子总是说:“一提这件事,我就觉得妈妈特好!”
看了这个故事,许多家长可能有过与那位母亲相似的经历。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认真向孩子赔礼道歉,不但得到孩子的谅解,还赢得了孩子对家长的敬佩之情。
是否有这样的家长,明明自己做错了事,冤枉了孩子,或误导了孩子,还给自己护短,轻描淡写,不当回事儿。这就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中的大忌。次数多了,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还谈得上什么教育孩子呢?
有错认错,需要实事求是,既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大题小作。要把握好“度”。
中国有句古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确,在漫漫人生路上,谁能一点错误不犯呢?作为家长,在生活中、工作中会有缺点和错误,这虽然跟孩子不发生直接联系,但是它们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也会出现缺点和错误,这就直接跟孩子发生联系了。因此,家长如何正确对待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如何面对自己的孩子,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家长在外面犯了错误,懂事的孩子知道了,会产生各种心理反映:痛苦、情绪低落。所有的孩子都期望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一旦家长犯了错误,孩子的心里是很难过的,会忧心冲冲。家庭人际关系越好,孩子的这种心理越强烈。
在外人面前感到羞愧。父母有错,孩子觉得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怕别人知道家长的事情,更怕别人提起来。
产生偏见,产生怨恨。有的孩子在知道父母有错误之后,容易以偏概全,认为家长变坏了,甚至产生怨恨心理,看不起家长,不爱理家长。
以上这些心理是正常的,可以理解。作为家长,怎样做才能减小不利影响呢?
第一,与孩子交谈,承认自己犯错误的事实,尤其要谈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让孩子亲身感受家长的痛悔之情,改过之意。
第二,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即使孩子说了怨恨过头的话,也不责怪孩子。真诚表示接受孩子的批评、教育。
第三,请孩子做自己改正错误的监督人。这一点很重要,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责任时,他会更振作起来。
第四,该教育孩子时,继续认真教育孩子。犯了错误的家长,依然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在教育孩子时,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
第五,让孩子跟老师或者班干部正面谈谈家长犯错误的事情,不便于公开的就不要谈。有一点应跟孩子强调:一人做事一人当,孩子不应背思想包袱。必要时,请其他亲友给孩子做思想工作。
让孩子健康成长,不仅仅要做到如此,还应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社会上正在大力提倡家庭美德建设,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家庭,就是社会的一个最基础的细胞,温馨和睦的家庭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美好,我们就有再多的下一代获得优良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
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表现出来?
一、互尊互爱。
人与人之间互有爱心、互相尊重是关系和谐、融洽的前提和基础。光有爱心,没有尊重是不行的,因为缺乏尊重的爱心有可能走向偏执,反而损害人际关系。不论在夫妻之间,还是在两代人、三代人之间莫不如此。
让我们想一想,溺爱和娇惯是怎样产生的?缺乏对施爱对象的人格尊重是一个重要原因。严厉苛责和讽刺挖苦是怎样产生的?同样是缺乏对人的尊重。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更应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一个初一的男孩子对他的班主任说:“我觉得我妈妈太不尊重我了,我考试成绩好些,她就抱住我亲个没完没了;我考试成绩差点,她又歇斯底里大发作。我真受不了。”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并不缺少,问题往往出在“尊”上,请家长们想一想。
二、共同活动。
家庭是一池活水,她的恬静与美丽,跟她的流淌与律动分不开。家庭的温馨和睦生长并存在于家庭成员的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中。一起做饭、做菜,一起打扫、布置房间,一起庆祝节日、生日,一起走亲、访友,一起郊游、参观,一起交谈、争议……在共同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良好的氛围自然形成了。
有的家庭,生活过于死板,除了工作挣钱、吃饭睡觉之外,没有更多的内容。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特别累,生活没什么情趣。这样的家庭应该尽快行动起来,提高生活的精神质量。
三、同甘共苦。
人与人能够同甘共苦是一种优秀品质,在家庭中反映尤其强烈。人们都知道,“同甘”容易“共苦”难。 在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的今天,“同甘”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有的家庭钱多了,条件好了,于是有的成员“节外生枝”,把共同创业的艰难忘得一干二净,重又把“甘”变成“苦”——精神上的苦。此种现象屡见不鲜。说到底是素质不高,眼光短浅所致。
家境寒苦,最能考验人。许多家庭经济不富裕,甚至相当清苦,但是成员之间患难与共,照样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心理氛围。
我认识这样一家人,夫妻俩带两个孩子,两人的工资除了吃饭之外,买衣服都很困难。有时候孩子生了病,医生开了药方却无钱买药,只好先向亲朋好友伸手。然而,他们精神生活充实,一起读书,一起散步,一起走访亲友,一起交流知识信息。孩子健康成长,现在早已大学毕业,成了有用之才。
四、互相激励。
人们常说,家庭是每个人的安全的避风港。在这个港湾里,人不仅能“避风”,而且能得到前进的动力。许多人面对困境的时候,是家庭给了他战胜困境的动力和勇气。
著名作家刘绍棠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他的妻子是位华侨,在家庭处在逆境的情况下,这位妻子真正地理解丈夫,一有时间,就风尘仆仆地跑到农村去看望刘绍棠,夫妻的恩爱有增无减。刘绍棠平反之后,回忆起那段时光,特别感谢妻子的爱心、支持和激励。也因为此,他们的孩子也学有所成。
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是必须的,也是不容易的,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翔安区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