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在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方面的雏型。因此,近年来,中小学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在经济水平、知识结构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村,早期教育工作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作为幼儿园教师,我觉得很有必要研究并改进农村中家教与幼教的协调工作。
一、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应当同是幼儿的教育者,相辅相成,密切合作
目前的农村中,有的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幼儿已进幼儿园学习去了,家庭管好幼儿的吃穿足矣,余者理所当然地由幼儿园负责,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甩给学校。我国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明确规定着“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表明,家长在家庭中既要抚养子女,供给未成年子女必需的身体生长发育的各方面条件,还要教育子女,用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充当启蒙教师的角色。可见,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并非一方管养、一方管教,而是应当相互合作,齐抓共管。况且,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孩子教养好,使孩子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今后进入小学系统地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促使幼儿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让他们懂得“父母的素质、父母的教养、父母的态度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只有认识一致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幼儿教育在具体工作上的合作问题。
二、家教与幼教的共同重点内容——先教幼儿学做人
一般说来,幼儿教师均接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了较丰富、科学、有效的教育知识,在工作中承担了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定的乃至主要的责任。但是,照旧必须求取幼儿家长的协助和配合。众所周知,幼儿与其父母有着血缘关系,在家庭生活的相处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思想习惯等等,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经常性、连贯性、整体性的。如果没有家长与教师的协调一致,教师或替代、或包揽对幼儿的思想教育,势必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否则,你传你的道,我讲我的理,孩子无所适从,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相互抵销。
那么,我们应当唤起家长们充分地认识到家庭的思想教育在幼儿的品德发展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和幼儿园一样,同是塑造幼儿美好心灵的重要阵地。幼儿园的德育如果没有家庭德育的配合、支持以至强化,造成家园之间的脱节,这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因此,我们应当在幼儿的人生起点上,家园双方共同培育幼儿们具备热爱亲人、热爱家长、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与行为规范,造就新世纪的有益人才。
三、在教育方法上做到家园之间的协调一致
如前所言,幼儿入园后,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责无旁贷。不断地探索与更新教育幼儿的方法,在广大农村幼儿园已蔚然成风,且收效可观,这里就不再述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家教与幼教协调一致、同步进行。
“人生的第一课堂就是家庭的教养。”这句话道出了家教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家教的正误成败直接与幼儿园息息相关,很大影响着幼教的效果。家教的误导,无疑干扰着幼儿教育健康有序地进行;反之,家庭对幼儿正确引导,定然是对幼儿教育的配合与促进。应该说,眼下农村中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已愈来愈重视,很值得我们欣慰。但也应该指出,不正确的家教仍旧存在着。归结起来有三:其一,宠幸溺爱有余,晓之以理不足。凡事百依百顺,恨不得把满天的星星摘下来给他(她);其二,望子成龙之心有余,教子成人之术不足。有的家长非但缺乏训子妙方,甚至放弃了训子之责,这以农村中并不少见;其三,言传训斥有余,身体力行不足。大凡遇到幼儿行为不规范,抑或出现某种偏颇,便迅速作出粗暴的、严厉的训斥,不懂得言传身教才是对幼儿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
上述的家教现状,令人担忧。因而,很有必要研究如何改进家教,使其与幼儿园教育一致。
1、在爱孩子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爱别人。台湾已故作家三毛作品的众多人物中,有位生活在沙漠深处小镇的红发少年,他以满腔赤诚的爱心和瘦小羸弱的身躯独自承担起照料两位贫病交加的养父母的责任。这个年仅10岁的沙漠少年告诉人们仁爱精神给人带来的巨大力量和无穷智慧。因而,家长不仅要以满腔的爱心爱孩子(不是溺爱),还要教会孩子爱别人;要教育孩子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伴、爱家庭、爱幼儿园等。如果一个小孩子从小只会接受别人的爱心,却从不会以同样的爱心对待别人,那么他(她)长大成人以后很可能会成为只知接受或掠夺他人感情与爱心的“白痴”或“魔鬼”。他(她)要么只会麻木地接受爱却不知如何去爱别人;要么只会攫取甚至摧残别人的爱心,根本不愿去爱别人。这样的孩子将来只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幸,他自己也终将被家庭和社会所抛弃。
2、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教育子女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俗话说:“打铁必先自身硬。”家长想教育好子女,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理论和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家长自身的思想品德高尚,这些优良品质就会通过日常生活与孩子的交谈交往,通过家长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转移到孩子身上,成为孩子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家教理论和技能,才能恰当地对幼儿实施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3、要“严”而有“格”,身体力行。“严是爱,松是害”。必要的“严”是需要的,但并非愈多愈好,而应从实际出发,严而有格,且家长要求幼儿做到的,自身也应做到。
①教养子女要从家庭的实际出发,也即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现况优势。有的父母好赶“潮流”,社会上一旦兴起钢琴热,就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和自身的音盲实际,买来钢琴,带着孩子奔波于求学的路上,由于无力指导孩子,其结果收效甚微。倒不如爱好电器修理的家长,带领孩子畅游于电器的海洋中,对于孩子的实际帮助更大。
②教养子女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孩子的实际是多方面的,有思想实际、智力实际、体力实际等等。对于孩子的这种种实际,家长必须注意,切不可望子成龙心切而“强按着牛头喝水”,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他们。殊不知幼儿也是人,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并不是只能被到接受教育的容器。
婴幼儿就如同幼苗,具有茁壮成长可能性的幼苗。但它需要一块沃土,需要一种适宜的环境条件,只有家长、教师遵循规律施教,共同配合,协调一致,真正成为儿童发展的“援助者”,才能有效地援助小生命成长。家长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来将这跨世纪的“幼苗”培养成参天的“大树”!(翔安区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