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建设
完善服务机制 努力营造“三位一体”教育氛围
发布时间:2006-08-10

--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开展未成人教育工作纪实
 
      前埔北社区是1999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新型住宅小区,毗邻国际会展中心,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963人,流动人口5217多人,6-18岁未成年人652人。近年来,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工作中,在市、区、街道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社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努力提升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和实效,初步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一、发挥社区优势、加强队伍建设
      社区妇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始于足下,在于未来,依托社区内有公立小学一所,外语培训学校一所、公立幼儿园一所,私立幼儿园三所、六家物业管理公司及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活动中心用房面积达1200平方米之多的硬件设施,加强队伍建设,保障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系列工作的开展。我们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妇联主席为主任,居委会主任、教育、综治委员为副主任,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为秘书长,各有关学校、幼儿园政教辅导员、物业公司为成员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委员会”、还聘请民主党派人士、市政协常委担任顾问,下设由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5个工作小组,汇聚企事业教育、科研等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及社区“五老”志愿者队伍、社区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优势,确保校外活动有人管,思想道德教育有人抓。
      二、完善服务机制、营造“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按照社区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要有“一个社区绿色网吧、一个少儿图书室、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学校、一支校外德育辅导员队伍、一套有效管理体制”的“五个一”标准实施,我们整合社区资源,因地制宜、建章立制,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占领社会阵地,在社区筑起一道防外来“黑客”侵蚀未成年人思想的“防火墙”; 一是以“绿色网吧”拓展社区精神文明阵地,构建和谐社区。已建成一个可同时容纳20人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学员学习、培训、上网休闲娱乐的“绿色网吧”,成为社区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灵魂窗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不仅使文化的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大大推进了文化的交往,而且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现在人们可以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可以在网络上主动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其边界是以往难以想象的。面对形形色色眼花缭乱的信息,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分辨其善恶、美丑、真假,成为一大难题。另一个问题是网络形成了一个虚拟世界,使得人们不仅面对一个现实世界,一个理想世界,还要面对一个虚拟世界。在三个世界中间游走的未成年人,如何正确地认识现实、如何树立理想信念,如何不至于沉缅于虚拟的世界不能自拔,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绿色网吧”的开放运作,各项管理机制的完善,使未成年人漫游在网络的知识海洋,求知、娱乐在科幻世界。同时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退休老人举办电脑培训,尽快地使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学会电脑的基本功能,掌握一门技能,实现再就业;开展家庭网上行活动,使退休老年朋友学会点击鼠标,登陆网络世界,丰富晚年生活。二是有一个少儿图书室,藏书 5000多册,可供50人阅书看报的少儿图书室,为未成年人提供精神食粮。我们以社区妇联、关工委为龙头,组织发动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六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好书,看一部优秀电影,为社会和家庭做一件好事,坚持每天锻炼一次身体,为社区精神文明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写一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结合学习“英雄小八路”,举办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理念,胸怀大志,报效祖国,的征文演讲比赛。三是有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学校,一支与辖区共建学校老师、前埔军休所离退休干部、地方退休的“五老”社区志愿者,在职青年志愿者队伍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学校,活跃在社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分设家长教育班和未成年人教育班,充分发挥社区市民学校,小学、幼儿园的资源,开展“怎样做个好家长”、“孩子的生理心理知多少”、“妇女儿童贴心坊谈心事”,“爱国爱家”等讲座,提升家长、少儿在社区中学习如何教育子女,孩子在家庭、社会如何做人的思想境界。针对我市近年来出现的校园周边对学生强行清钱事件,有些学生产生恐慌,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我们请辖区片警给学生讲解如何克服恐慌心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机智求助,稳住坏人,及时报警。我们组织68名中小学生参观厦门戒毒所,实地听取“禁毒展览”介绍。请社区片警给青少年开办“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知识讲座,和举办电视教育片,提高学生们对当前新型毒品的认识,使青少年懂得保护自己,爱惜身心健康,做合格的小公民。组织158名中小学生到警备区高炮三连,组织220多名中小学生到海军厦门水警区猎潜艇大队过“一日军营生活”。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新鲜知识,部队官兵的好思想、好作风。四是建设一支校外德育辅导员队伍,以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教育平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2005年8月17日,厦门市的首批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在市、区、街道各级领导和科协的关心支持下,正式在我社区揭牌启动,其功能和作用是利用社区“青少年工作室”整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面积有120平方米,分为机器人工作室和万能机床工作室,室内分别配置:机器人创意套装3套(团队挑战者2套、MIMSTKRMS1套)可供16组学生同时搭建不同的游乐场、智能房屋和智能小汽车等主题模型;万能机床18套(锯床、磨床、锣床、钻床、刨床、车床、铣床、齿轮铣、圆周铣、圆锯铣床)及耗材等,工作室每年可提供社区青少年活动人数3000-5000人次。随着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启用,社区未成年人有了社会活动、学习的工作平台。我们依托辖区的前埔北区小学,社区“五老”志愿者者,解决师资问题,并签定合作协议,召开家长联席会议,得到大力的支持和配合,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管理制度。“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以居住在社区内的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组织开展校外科学探究和动手制作等科技实践,集科学、娱乐为一体的青少年教育活动阵地,通过培训班或活动小组方式向青少年提供短期培训或组织青少年开展相关科技实践活动,由专职辅导员进行管理,以报名方式有组织地在寒暑假、双休日等法定节假日定期对外开放。工作室的特点是以贴近孩子们习性的形式,使科普工作从简单泛味的文字、图片宣传转化为生动活动的科学活动,使孩子们在快乐的“玩”中学习新知识,既动手又动脑,。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精彩、奥妙,培养从小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兴趣,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在竞争中成长”的体会。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具有开放的特点,即可吸引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参加有益探索性活动,又可利用“工作室”设施向社区其他公众传播科学知识,还可以利用其组织活动的影响力,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社区青少年科普活动的支持和投入。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对外开放以来,共进行了42场次的科普活动,计有1356人次参加,社会反映良好。同时吸引了周边社区的中小学校,前来联系,开创了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
      三、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扩展扶贫帮困深度和广度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做好事,办实事。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们共筹集帮困助学资金6万余元,为15户家庭解决了暂时困难。与辖区单位大卫营英语培训中心联系,为社区7户困难户学生免费在暑假进行培训,节省学杂费6300元,做出爱心助学的感人事迹。通过社区网络,为在校学生下岗失业家长提供免费培训、推荐岗位,实现再就业128人,与思明区残联共建,解决3名残疾人就业,扩展扶贫帮困深度和广度。
      四、   真抓实干出成效、抓住机遇谋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十一五”规划蓝图,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是我们的原动力。我社区在开展“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中,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取得一定的成绩,先后荣获全省唯一的“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省“敬老模范居委会”、“退管人员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巾帼文明社区”、“科普示范社区”、厦门市“争创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创三无保平安”先进单位、“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科协青少年工作室示范”单位、“文明安全社区”、“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明区“五好关工委”,并多次接受中央及省、市领导的莅临检查和兄弟单位的参观学习,受到了很高的赞誉。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个人,党总支书记陈淑丽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评为市“劳动模范”、工作人员庄荣被评为厦门市“再就业”先进个人,军队退休党员、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黄则民,社区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老年学校常务副校长陈文祥被评为“厦门市先进老年志愿者”,总支委员、第一党支部书记王谷芳被厦门市妇联评为“优秀巾帼志愿者”、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埔北社区伴随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崛起,相信只要用求真务实的态度,持之以恒地进行研究、试验、探索,我们就一定能够破解难题,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  (莲前街道妇联)
     
                            
 
 

【收藏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