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且呈现以下特点:犯罪类型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犯罪年龄集中在16—18岁,个别犯罪向低龄化发展;在校生犯罪比例较高;犯罪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犯罪性质恶性化趋向明显,暴力性加重;涉“网”犯罪呈上升趋势等。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能从根本上清除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因此我认为须从如下三个方面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一、提高认识,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教育、治理机构
发挥学校、家长、单位、村居组织、妇联和关工委等社会组织各方面的教育职能,建立由教委牵头的综合教育、治理机构,加强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理论研究。
二、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力度
1、在公共场所、村居和学校设立宣传教育栏。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贯彻,加大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开辟教育专栏,宣传对青少年的教育,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普及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使“爱国守法” 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的道德准则。
2、建立一批青少年教育基地。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动、直观、有效的理想、法制教育,给青少年提供积极的课外活动场所。
3、建立区和学区级青少年心理咨询站。开辟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家教咨询热线电话。广泛为家长、学生、社会青年提供心理咨询,及时疏导未成年人心理障碍。聘请一批青少年心理学的专家、学者,通过设立咨询热线、走进村居和校园等方式,对未成年人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疏导,协助家庭、学校校正未成年人在行为和思想上出现的偏差,及早消除他们的违法犯罪的隐患。
4、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防范自护教育活动。在学校、村居开展“学会自我保护”等行之有效的活动,采取专家授课、录像观摩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1、改善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共青团、教育、文化、妇联等部门应联合起来,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文化场所依法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未成年人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保障他们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尤其要重点开展清理有害卡通画册、淫秽口袋本图书的专项行动和肃清黑网吧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自觉远离歌舞厅、网吧等场所。更要积极开展“远离毒品”行动,宣传禁毒知识,营造良好的禁毒氛围。
2、动员社会力量,做好重点人群的帮教工作。应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情况,本着“不歧视、不偏见、不苛责、不放弃”的原则,制定具体帮教、转化计划和措施。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帮教。对于“双差生”,学校、家庭、村居要注重教育引导,帮助其逐步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4、针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开展警民联合整治行动,对侵害师生人身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和校园周边的流氓团伙、黑恶势力进行严厉打击。
5、依托政法、教育、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聘请村居内富有责任感的优秀专职人员,吸取村居离退休干部、教师和各界志愿者,建立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把学校教育、村居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未成年人“离校不离教”,引导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一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造福千家万户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杏林街道妇联 陶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