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建设
百育德为先,优教即“不教”
发布时间:2008-04-11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当今社会已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尤其是电视电脑的普及,让现在孩子的眼界异常宽广,接触的是比上一代人更为广阔的社会,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比上一代人要复杂得多。这就要求当今的家长必须抛弃过去那种“棍棒出状元”的老观念、“填鸭子”式的老方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家教,以德为先,寓教于“不教”,所谓“不教”,即多给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结合这些年的育儿经验,我初步总结出“四多四少”:
 
多理解,少指责
 
       中国人几千年遵循的是“父叫子死,子不死不孝”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而大量的事实证明那是极端错误的父权桎梏。我们做家长的不能老是以自己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强加给孩子,对待孩子所做的不合乎家长意愿的事,不可一味横加指责。孩子做错事了,应该查明原因,屈尊俯就进行换位思考,用“孩子”的判别标准、实际认知能力、心理特征来衡量是非。比如说贪玩,这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每个成年人曾经历过的阶段,本就无可厚非,但为此常常打骂孩子的家长却大有人在,实在不该。在我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喜欢的“玩”,并非跟着大人到处转,而是能与小伙伴无拘无束的做他们想做的事;在没有大人监管的“天地”玩。所以我们应当尽可能留给孩子适当的玩耍空间,让他们释放“野性”,找到“自我”,因为“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先知》)。况且玩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书本没有的知识。
        至于孩子做错事(有些还不一定是真正的错),要耐下性子多听一听孩子的解释,用理解的姿态教育孩子,避免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指责甚至打骂。笔者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回来得很晚,让我们到处找得像疯子一样。当她背着书包到家时已是万家灯火,正气急败坏的我们不由得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差点狠很给他几巴掌。待详细了解女儿晚归的原因后我却恨不得给自己一巴掌。原来女儿班上的一位同学没等到家长接不敢回去,女儿就自告奋勇送他回家,没想到在返回的途中迷了路,拐了一大弯才赶回家中。我赶紧郑重地向女儿道歉,生怕刚才的处理态度打掉她的古道热肠。时隔多年,我女儿仍然保持乐于助人的秉性,这与我当时的处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多表扬孩子也是十分必要的。前不久,美国州一级评选出来的优秀教师向家长提出的十条建议中,第一条就是“尽量表扬孩子,让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多沟通,少干预
 
      不少家长知道,想教育好孩子必须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做朋友。高高在上的以家长自居永远无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由于工作忙碌,以前我很少与孩子互相沟通,总是用粗暴的态度要孩子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结果发现许多干预是错的。女儿从读幼儿园后,就非常喜欢看电视,而且在看电视时几乎是“两耳不闻旁边事,一心只顾荧光屏”,很是专心致志。妻担心她电视看多了既害了眼睛又荒了学业,几次三番责骂,无奈总是不听。硬的不行,我试着与女儿谈心了解到,电视里给了她从家长和老师那里没有学到的百科知识;让她坐在家里环游宇宙,走进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难怪她脱口而出的词汇常常让我诧异,问的一些问题让我抓耳挠腮找不到答案。了解详情后,对于她的看电视我们就较少干预,只是跟着看了一阵日子,帮孩子选择适当的频道和时段。
      有了一次经验后,我们对孩子放任“少”管,注重沟通。双休日我女儿总是把时间排得满满的,到处找同学玩,找书看。家人看不惯,但我知道女儿爱看书非常高兴,并教她拿自己的书与其他同学交流,鼓励她到同学家串门来往。不久后她对我说,她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居然换回五十本不同的书阅读。这几年,我女儿写作水平突飞猛进,一篇又一篇佳作发表于厦门日报、晚报,一张又一张奖状如雪片飞来,这与她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密不可分。                                      
 
多引导,少强迫
 
       孩子学什么,做什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但不得强迫孩子学他们不愿意学的、做他们不愿意做的。在美国,不少五年级小学生还不懂乘除算法,但家长、老师并没有怪孩子,他们说,我们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美国的经验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核心问题值得思考。
    当我知道女儿喜欢看书时本想指定一些内容,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觉得没有必要划定孩子的学习范围。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一株朋友送的盆栽,惭愧的是我竟然叫不出它的名字,由于不懂得照顾,盆栽植物濒临死亡边缘。有一天意外地看到桌上压着女儿写给我的纸条,上面说:“我发现您办公室里的仙人掌快死了,那是由于浇水太多导致跟部腐烂。这种仙人掌来自缺水的沙漠,不需要太多水分”。这让我又惊又愧,想不到10岁的女儿不仅知道它叫“仙人掌”,还懂得它的习性,我的知识面都快要不及她了,又怎能划定她的学习范围?
    遗憾的是,现在的许多家长不但喜欢指定孩子的学习范围,甚至常常强迫孩子学这学那,搞得孩子不堪重负,对学习提不起兴致。当今的世界是时刻不停地发展变化的世界,新的知识层出不穷,学习科学知识想“一劳永逸”式的终身受用已不可能,终身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培养孩子要引导他们遨游知识海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画圈圈套住孩子的发展空间。
 
多帮助,少包办
 
      上面说到,对孩子要放任“少”管,少管不等于不管。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经验、智力、思想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孩子的事要多帮助,但不要包办。我发现很多家长或许为了保持作业本的“好看”,孩子做作业时在一旁指手划脚,几乎是家长在做作业;老师布置的一些自然实验,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家长都代劳了,孩子没有亲自动手动脑,不仅掌握不了知识,而且容易养成依赖性。对于孩子在生活中的困难困惑,更不能越俎代庖,一律包办。有一次女儿要种花,我叫她自己想办法。她第一次买到煮熟了的花种;第二次放错了肥料和土;直到第三次才种成功,但种的不是花而是一棵“火柴树”。虽然失败了,但我相信女儿学到了比种花还有用的知识。
孩子在生活中碰上困惑,涉及大是大非问题不可不管,就得注意帮助他们解除困惑。有一回女儿说,老师要同学们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某同学的家长却说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集体的事少管。某同学不知听谁的,问计于她。我不急于告诉她答案,而是拐了一个弯,讲清楚如果人人爱护自己,不管集体,班级、学校、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让她自己思考,坚定了关心集体的正确倾向。其后,她一直很致力于集体的工作,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担任中队长、班长、大队长等主要职务,数次获得嘉奖,2004年还获得“厦门市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结  语
 
       家庭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课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深入地研究探索。
有一点必须着重提出的是,家庭教育必须以德为主,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物化”教育。早有负责任的教育界专家坦言,西方先进教育优于中国教育的地方,在于人家把孩子当普通人教育;而我们却把孩子当精英教育,“望子成龙”的成语就是明证。客观地说,西方人在对待教育和职业的观念上,心态比我们健康得多。在精英教育的背景下,平庸即意味着失败。“平庸”是个贬义词,但这个词反映着生活的常态,概括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场景。于是,就有了湖南某中学教师的“大实话”——学习的目的就是“挣大钱、娶美女”。让人心酸的是,这种赤裸裸的“拜物教育观”虽然在公开的场合饱受非议,但在世俗生活中却备受推崇,而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和时下我国极力推广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是非常可怕的。
      回归题旨,百育德为先。一个人,“所谓的成材”与否,既有先天的主观因素,又有后天的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必然有好邻居好朋友亲近他。也就是说,有德的人即使没有显赫的地位和财富,仍然可以快乐生活,因为,人们乐于和他相处;而一旦失德,就注定要成为人们讨厌的“孤家寡人”,于人于己无益。
    教育的物化必然产生物化的产物,物化的“人”已非人,即使贵为所谓的精英,于人无益,包括辛苦培养“非人”的家长,无数虐老、杀父案件便是残酷的事实。
    优教即“不教”,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独立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一味的把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强加给孩子,有时可能适得其反,更难以教育出出类拔萃的下一代。(集美区妇联)
 
 
 

【收藏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