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亭社区心理咨询工作中,家庭教育咨询人数日趋增多。笔者在接手多例男孩青春期教育的个案中,深感父亲在男孩青春期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父亲却尚未认识到或做得不到位。在这些案例中,我总会问这些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当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紧张、焦虑、困惑时,你会告诉或请教爸爸、妈妈吗?多数孩子回答:会。再进一步了解,是找爸爸还是找妈妈?大部分的孩子回答:找妈妈。为什么不告诉或请教爸爸,我又问,答案有三:一是从小都是妈妈管我,不习惯找爸爸:二是想找爸爸,但他没时间;三是找过爸爸,但他说,找你妈去。 在此先提出我们的观点: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轻弃自己的责任: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创造条件,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但遗憾的是,相当大比例的母亲承担了过多的教育责任。我们最近在盛光社区进行的家庭教育调查中,对该社区455名中小学生家长调查“家庭教育主导者”这一内容中,父亲186人,占40.88%,母亲246人,占54.06%,祖父母18人,占40%,其他6人,占1.3%。母亲做为“家庭教育主导者”比父亲高近14个百分点。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到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是做母亲的带孩子的主动性和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父亲的积极性。孩子小的时候,养育的事情多于教育,母亲们的确比父亲们细心、耐心。一从养育为主过渡到教育为主,就不是母亲一个人具有优势了。 有调查表明,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最初高于父亲,而从小学中年级以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到了初中超过了母亲。这给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母亲们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减,甚至增加,而教育影响力反而下降。二是为什么父亲们投入时间和精力没有母亲多而教育影响力反倒逐渐上升?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们对孩子的管理内容和方式多少年一贯制,没有随着孩子的年龄变化,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和方式。“啰嗦”与“重复”现象严重,而父亲们的管教内容和方式,又较多地迎合了孩子的成长特点。值得提出的是,孩子到了青春期,是性别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所谓性别社会化,就是孩子通过观察,父母亲及家人的教导,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去知晓社会希望男孩和女孩各自成为怎样的人,希望男女做哪些不同的事。而家庭是孩子性别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孩子自幼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相应的角色行为的首要场所是家庭。父亲、母亲是孩子学习、模仿的主要对象,母亲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总是多一些,贤妻良母所做的事情又比较具体,因而便于女儿模仿;而父亲通常“主外”,他的职业活动既是儿子看不到的,又是年幼的儿子不易理解的,因此难以模仿,于是他们就去模仿电视中的男人,那些不真实的,与普通男人的生活相去甚远的“明星”男人形象,是男孩可望而不可及的。这种情况,增加了男孩社会化过程中的虚幻与焦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十分不利,因此,父亲与儿子疏远是有不良后果的。 因此,就如何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母亲共同承担责任,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做父亲的要安排好时间,从孩子较小的时候就为教育孩子投入较多的精力,一方面增加早期对孩子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减轻妻子的负担。同时,也建议做母亲的,不必要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让丈夫有施展身手的机会。 2、父亲和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要有分工,有合作。父母的性格特点、智育特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教育孩子中,尽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劳动、体育,文娱及成长发育过程中的科学知识等,父母按教育内容分工也好,按时间分工也好,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都在关心他、教育他。 3、父亲和母亲应经常研究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互相提出建议,制定研究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4、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父亲、母亲必须掌握一定的青春期身心特点和表现,并经常与孩子进行双向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处在青春期的男孩。更需要父亲的关注,因为父亲的“角色示范”能够有意无意地引导儿子如何成长为一个“男子汉”。 5、身教重于言传,父母亲要做出榜样,夫妻间的互敬互爱及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6、如果父母有一方因为工作或其它方面的原因,不能常和孩子接触,就应该用写信、打电话、寄录音(像)带,赠书、赠小礼品等方式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 (集美区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