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东北的陈艳丽,生性豪爽,做事火急火燎,看不得慢吞吞。令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就是慢性子,还曾被老师说智力发展比同龄人缓慢。 陈艳丽的儿子名叫黄洲汛,是同学眼中的“小蜗牛”。幼年时,同龄孩子已经能流利说话,他却只会呀呀乱叫;上幼儿园时,同样落后于他人,性格胆小木讷,远离人群;再到上一年级时,他的成绩常是班级的倒数。 起初,陈艳丽采取苛刻的“虎妈教育”,希望让孩子有所改变。直到有一天丈夫黄剑告诉她: “想改变孩子,不如先改变自己。要问问自己,是真为孩子好,还是夹杂着跟别人家的孩子攀比的心理?” 丈夫的一番话,让陈艳丽茅塞顿开。她开始放下苛刻标准,关心孩子的心理,注重孩子的人格养成及品德培养。 “对症下药”,给予鼓励 洲汛从小语言表达能力差,写作水平也因此跟不上。陈艳丽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帮儿子写成长日记。 每天放学回家后,她便让洲汛口述一天当中印象深刻的事。就比如洲汛说:“今天我在幼儿园摔了一跤”,陈艳丽便会引导他:“是摔到哪了?在哪个地方摔倒的呢?是因为碰到什么而摔倒的吗”用耐心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描述出细节,借此提升表达能力。 为弥补缺陷,陈艳丽很早就让孩子开始识字。讲故事时,她会让孩子一起看书,并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字义。日积月累下,洲汛在幼儿园时就积累了很大的识字量。有了这个基础,现在的洲汛一个月能看好几本书,且抽问故事情节时,都能表达清楚。 “其实孩子最期待的就是得到家长的肯定。” 陈艳丽说。每当洲汛能独立完成某项事情时,尽管做得还不够好,但陈艳丽和丈夫黄剑从不吝啬夸奖。看到孩子用心完成的成果,总会先发自内心地给予肯定再告诉他存在哪些不足。 教他独立,给他勇气 在洲汛年纪尚小时,陈艳丽就着力培养他的生存技能。让他学会独立生存之余,提升自信心。 上幼儿园时,洲汛学会了洗袜子。一年级的寒暑假,洲汛学会了做饭。早餐的煎蛋配热牛奶,中午的西红柿炒蛋加热饭,他都能轻松完成。偶尔妈妈起床时说了一句,头晕有点不舒服。洲汛便会让妈妈再睡会,然后自己做早饭。 “放手是为了让孩子独自一人时也能走得顺畅。” 在陈艳丽的引导下,洲汛从小就很独立。早晨自己起床吃早餐,无需家人提醒催促。放学不用家长接,独自去练琴,结束了再自己回家。 课余时间里,洲汛还参加了各种比赛和活动。起初,要接受众人的瞩目去表现自己,洲汛常常胆怯地出汗发抖。这时候,陈艳丽便会告诉孩子,“名次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把过程完成好,你就战胜了自己。”积累了经验后,现在的洲汛对于参加各项活动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且享受其中。 学会感恩,懂得付出  “人的一生福报就这么多,提前透支了,以后就没了。”陈艳丽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当做理所当然。” 家长对孩子的付出通常是低调的,默默的,而陈艳丽则是“高调”的付出。她给洲汛看孕妇剖腹产视频,让他知道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她很少为孩子“端茶送水”,不宠溺不给予特权照顾。甚至在餐桌上,也遵循“父母先吃,孩子后吃”的惯例。她常对孩子说:“‘舍得’,才会‘有得’,要懂得分享和付出。” 端着茶或削好的水果送到家中两位老人的房间,唠唠家常,这是陈艳丽和丈夫每天必做的事。结婚后同住的日子,陈艳丽和公婆不但没有矛盾,且始终相处融洽。她记着娘家妈妈说的话:“公婆是今后陪伴你的人,要以真心换真心。”在这样和睦有礼的家风下,洲汛逐渐形成了心怀感恩,体贴他人的品德。 洲汛今年9岁了,正在上三年级,已蜕变成一个活泼开朗、自信大方的少年。不仅学习成绩保持在中上水平,且课余爱好丰富,活跃在各项兴趣爱好活动上。他是海西晨报的小记者,采写的新闻多次见报。在厦门的少儿杂志社、教育机构里也常看到他写的文章。他在小记者分享会上上台演讲,跟观众分享自己的蜕变故事。他喜爱弹钢琴,尝试自己谱曲…… 总结助娃蜕变的育儿经奥妙。首先是要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不盲目攀比,不以爱的名义强行灌输。接着是要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再次是要多沟通多给予肯定,在日积月累的言传身教中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思明区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