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积大善,小爱聚大爱。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善举,让孤寡老人不再孤独,让贫困的孩童“看”到希望……他们是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让爱从个人传播到家庭,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凝聚起一股股温暖人心的正能量,郭水来就是其中一名代表。 郭水来一家是翔安区新店镇后村社区的居民,曾获厦门市“最美家庭”。丈夫郭水来是翔安区实验学校初中部一名普通的教师,曾获评翔安区“十佳教师”、第五届厦门市道德模范、厦门市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等称号。 幸福感来源于“助人为乐” 郭水来从小生活在农村,他热心公益,乐于奉献,在付出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建立事业。 十几年来,他始终把一名教师的责任和志愿服务的精神扛在肩上,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向社会传递爱心,让贫寒学子等弱势群体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同时,他热爱家乡,决心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努力推动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美丽乡村努力奉献。他还担任多所学校的志愿辅导员,担任多家公益团体的理事,被媒体誉为“助学狂人”、“志愿服务狂人”。 2013年,由他担任负责人的“同心助学圆梦”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入围奖、“最受媒体关注奖”。现在,郭老师带领的翔安区教育基金会志愿服务队已有100多名志愿者,负责走访在翔安区就读的高考贫困生。每到一户家访,他都要细心观察,认真记录,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并采用一整套科学的评估标准对其贫困程度进行评估,为区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决定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 郭老师专业的助学调查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许多贫寒学子梦想成真,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在“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建设中,他带头捐款3000元,在港尾这个只有300多名居民的自然村发起成立了“兴港教育促进会”,动员全村老少及爱心人士捐款,共募集善款240多万元;在筹建社区书院及邻里书屋时他家又捐款18000元,并号召村民出钱出工出力,为建设美丽家园添砖加瓦。 公益行动善于“全家总动员” 一个家庭的能力虽然有限,但是小善积大善,小爱聚大爱,便能让需要帮助的人收获温暖。郭水来的妻子李丹青同志多年来一直支持丈夫的志愿服务事业,在丈夫为社会付出的同时,她默默地为这个家庭付出着,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带好孩子。 与此同时,她作为质监系统的一名志愿者,立足本职工作,经常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难题,帮忙检定各种设备;她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她自行清理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组织洁净家园活动,号召居民开展大扫除;她经常帮助和慰问空巢老人,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妻子的支持下, 2013年,郭水来经层层选拔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慈善管理”EMP班的学习深造,在这里,他结识了众多国内外公益圈的领军人物,学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也意识到公益行业不能依靠个人单打独斗,而应“抱团取暖”、共同推动。2015年底,他应邀担任翔安区92580志愿者联盟的秘书长,该联盟整合了区里二十几支关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队,实现“平台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有力地推动了翔安区各项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以前,郭水来做好事总是默默地做,偷偷地做,做了也不说;现在,他现身说法,把自己的故事跟更多的人分享,帮助广大学生、家长、同事、朋友树立志愿服务理念,号召和带领更多人开展志愿服务;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受助对象也由“受助者”变成“助人者”,实现自己人生角色的转换。他积极发挥“身边好人”的带头作用,用人格力量去鼓舞他人,用先进的事迹去辐射社会,获得了公众的赞许,也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厚度。 在父母的熏陶下,他们的女儿郭梦曼上幼儿园时就经常参加义卖义演、环保回收等活动,成为一名小小义工,现在在学校经常帮助同学值日、辅导功课,是老师的好帮手。去年她将自己从事“小小义工”的故事写成一篇文章,还获得同安区小学生征文比赛二等奖。 为善最乐,付出最美。志愿服务已成为郭水来一家的生活方式,在付出中他们全家人的感情也得到了凝聚和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