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同安区阳翟小学 陈妙琼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些家教箴言、格言及家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有的还世代相传。调查与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与其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校多年来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工作,针对农村家长和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特点,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健全家长学校的网络建设,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父母忙着打工,家庭教育空白或不全
近年来,我校外来学生不断增加,外来学生数已占全校71%。这些外来学生的家长几乎都在工厂打工,每天早出晚归,甚至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对七至十二三岁的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尚未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待掌握,自控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部分家长的思想认识落后
由于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象造成一部分家长认识上产生偏差,认为读书没有出路;其次,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靠房屋出租使很多人走上致富之路。据调查,城南工业区一带,居民房租收入每月平均超过六千元,使一些家长错误的认为,爱孩子,只要多为他们盖房子,就祖祖辈辈不愁吃穿。在这些落后思想认识限制之下,家庭教育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学习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有的从未问过孩子的学习,有的偶尔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经常过问孩子学习情况的仅占27.3%。有些家长从来不到校或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对孩子学习成绩就更不清楚了。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自身素质太低
孩子的道德标准、人生目标、情感因素、学习态度的形成更与家庭教育主要承担者的言行密不可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好多学生父母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承担者缺少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束手无策,只能听自任之,全部推给学校。在阳翟村,由于农民无土地耕种,以打麻将、打扑克打发时间的恶习较为普遍,有的家长甚至整天忙于赌博、买六合彩,给子女学习、成长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直接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等家庭教育从何而谈!一部分家长虽然重视孩子的学习,但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管供给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而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放任自流、娇宠至极。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坏是老师的事,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花钱和照料生活。
以上现象和问题在农村学校带有普遍性。学校、老师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影响和改变目前这种家庭教育的现状?我校在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模式。
二、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一)健全组织机构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开展家长学校工作的保证。家长学校由校长主持日常工作,由校长、教务人员、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村委代表等构建成家庭教育的网络结构,由每班选出一个家长代表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商量、讨论学校有关事宜。教务处负责教学业务,定期进行"家长学校"授课,在开学的工作计划中定好讲授内容,授课人及时间。家长学校不断改变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二)扎实开展各项活动
1.家长进学校
家长学校于每学期初、期末考前均召开家长会,每学期活动不少于2次,出席对象稳定,出勤率达98%以上,受到家长的普遍重视。家长学校有大型的全校性的活动,有小型的座谈,有班级授课活动。 家长会内容丰富多彩,一般先由校长向家长介绍学校近期工作情况,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事宜;然后进行家教知识辅导,树立家长为国教子的意识;家长会的最后一步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展示、参观学生作业、试卷,由任课老师和家长面对面进行交谈,了解孩子在家及在校表现。如今,家长会已成为一种制度,成为家校联系的最佳途径,并且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家长会促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一部分家长自愿担当校园安全护卫队,协助学校在学生上下学四个时间段在校园周边巡视,并在校门口公路执勤站岗,护送学生安全过公路。
2.教师进家庭
家访是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沟通,密切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取得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我校在家访中实现了“三个转向”,走出一条富有创意又切合实际的新路子。
从“班主任单线家访”转向“全体任教老师全员家访”。要求每学期对每位学生至少电话家访一次,上门家访数至少占学生数一半,一年内全面上门家访一次,全面执行全员家访制。对于“七必访”对象,则要求进行回访。为了了解教师家访落实情况,学校每年寒暑假均组织行政人员对各班家访情况进行抽查核实。家访活动开始后,班主任、科任教师积极参与,深入实际,取得了第一手材料,为科学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指责说教式的家访”转向“以鼓励为主的家访”。在以往的家访活动中,向家长发泄怨气的多,对学生指责批评的多,把责任推给家长的多,把原因归咎于学生的多。《家访制度》实施以来,在家访活动中,向家长反映学生优点的多了,反映学生取得成绩进步的多了,与家长沟通合作的多了,对学习困难学生正面鼓励帮助的多了,真正使家访成为学校教育联系家庭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一位名叫李丹的同学,思维敏捷,学习接受能力强。但入学之初沉迷电脑网络游戏,上课经常开小差,自控能力差,学习成绩下降。班主任及相关科任教师通过多次家访,肯定他每一次细小的进步,鼓励他逐步克服缺点,经过反复说服教育,李丹终于明白网络游戏的危害,奋发学习,取得理想的成绩。
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的主动家访”。在传统的观念中家访是“亡羊补牢”的被动措施。我校教师主动上门家访,既访学生,又访家长,还访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社会交往、行为习惯、健康状况等情况,建立完整的学生档案,把普遍家访与重点家访结合起来,经常家访与定期家访结合起来,不断掌握学生及其家庭变化新情况,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合力,营造了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了方便家校联系,学校还向全体家长公开校长室电话,设立校长信箱,方便家长以各种方式和学校进行沟通交流。家访让老师和家长深深体会到:家校携手共同为学生撑起一片心灵的晴空,让孩子脸上绽放自信的光彩,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有多么重要!
3.领导进社区
学校领导经常进入社区,和村领导座谈交流,一方面向他们汇报学校工作,对学校工作进行宣传,一方面听取村领导的意见、建议,改进学校工作;同时调查社区教育资源,向村领导提出改进社区设备等建议,为孩子放学后能有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建言献策。
4.校刊进家庭
《新苗》是我校的校刊,每月一期,由学生带回家与家长一起阅读。学校以校刊《新苗》为家教经验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校刊《新苗》特设“家教天地”栏目,每期一个主题,刊登家长来稿,交流家长的育儿心得、教育困惑,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使家长学校的工作有声有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目前困难
我校于2009年申报开通网上家长学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有助于密切家校联系,但是前提是家长必须有电脑,而且懂得电脑操作,本平台由中国移动提供技术支持,开通后每个家庭每月必须支付8元信息费。考虑到我校学生主体多为外来务工家庭,家长收入不高,每月多支付8元,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因此学校已多次向网上家长学校反映,能否降低收费标准或由企业赞助或由政府买单,尽可能为家长减负,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搭建起一条沟通的桥梁,促进家校社良性互动。(同安区妇联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