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建设 >> 家庭教育
促合力,创载体,见成效
发布时间:2009-11-18

——厦门市妇联“十一五”家庭教育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市始终把家庭教育作为加强国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创新指导活动载体,推进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一、领导重视,责任到位,形成合力抓家教

    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把家庭教育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把设立家庭教育学校作为评选文明社区的必备条件,形成了由妇联牵头抓社区家教学校,教育局具体分管家长学校,文明办抓指导督办,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2004年以来,市文明办先后拨款900多万元用于41个社区绿色社区网吧、23个社区爱心网校和家庭教育、心理指导中心的建设。妇联通过“五共”(即与教育局共同开展家长学校工作调研,共同撰写调研报告,共同出台指导意见,共同培训家教骨干,共同表彰先进),加强对家长学校的指导,引导家长学校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937所,城区家长学校办校率达100%,农村办校率达95%。全市所有的社区都成立了家庭教育学校。

二、依托社区,打造阵地,夯实基层服务网络

    妇联于2004年开始,推动全市社区成立家庭教育学校,做到了“五有”:即有领导机构、有家教骨干、有教学计划、有活动场所、有活动经费。领导机构由社区领导、妇联主席、社区学校老师、“五老”志愿者及热心家庭教育的居民组成,由社区妇联进行管理。市妇联每年下拨一定比例的家教经费,三年来共拨出27万余元帮助社区购置设备,改善家教场所。为了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市妇联编印了《家庭教育格言》等宣传材料,每年为社区家教工作者举办培训讲座,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学习考察。

三、创新载体,提升服务,推进家教上水平

    家庭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是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子女正确方法。我们坚持面向家长服务的方针,创新工作载体,力求服务实效。一是搭建家庭教育资讯平台。与市委文明办、教育局、移动公司联合开办网上家长学校,开设父母课堂、德育天地、亲子沟通、专家在线等栏目,家长可以通过网上平台享受免费的家庭教育指导。网上家长学校开办以来,累计发布家庭教育资讯9321篇,家庭教育公益短信30多万条,访问量突破31万人次。二是家庭教育服务深入基层。每年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不同层面家长的需求,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深入基层传授知识,释疑解惑。2008年以来,组织了“百场家庭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并同步开展问卷调查。据统计,仅一年举办了258场,受益家长达10万人次,家长满意率达95%。三是开辟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领域。针对我市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我会主动介入,将家庭教育知识编入进城务工人员宣传手册。同时还在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和社区,开展“家教专家与家长面对面”活动,一对一地开展咨询服务。编发了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宣传手册,增强家长及其子女的安全防护意识。四是推动家庭教育进入公众文化视野。2007年,我市社科联开辟了品牌项目——“鹭江讲坛”,该讲坛站位高,受众面广。我们将家庭教育讲座纳入“鹭江讲坛”的内容。此外,市直机关和各级妇联组织还将家庭教育纳入“现代女性大讲堂”的系列讲座内容,促进科学教子、以德育人的家教观深入人心。

 四、先行先试,加强交流,推进两岸家教共发展

    我市地处海峡西岸,与台湾、金门一水之隔,血脉相通,语言相同,习俗相似。我们从家庭教育这一共同关注的话题入手,开展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先行先试作用。一是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主题研讨。市妇联翁金珠主席带队赴台湾、金门,围绕两岸家庭的根基、家庭教育的异同点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途径,与当地的妇女姐妹展开广泛的交流。二是连续举办厦金亲子夏令营。与金门县妇女会连续四届联合举办厦金亲子夏令营,厦门市副市长和金门县县长分别为夏令营授旗。厦金两地的妈妈们通过参与“妈妈感言”活动,互相交流,分享教育子女的心得。三是部门携手举办研讨。与关工委等单位联合举办 “海峡两岸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的教育工作者分别就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犯罪、成才教育等问题展开多层面的研讨。四是举办《和谐社会与儿童发展》高峰论坛。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台湾、金门的家庭教育专家学者、妇女工作者到厦,共同探讨儿童与教育、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共同关注的问题,促进了我市儿童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交流。(市妇联儿童部)

 

 

 


【收藏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