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庭建设 >> 家庭教育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发布时间:2014-07-07

九十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共同举办了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中,中国儿童暴露出的最大弱点是生活自理能力差。一时间,日本新闻媒体便大肆鼓吹日本学生在二十一世纪将战胜中国学生,贬低中国学生的能力和德行。姑且不管日本人贬低中国学生的动机是什么,但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的深思。

生活自理,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儿童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现象:4岁的小孩还要人喂饭; 5岁的孩子上厕所不会自己擦屁股,不会自己穿衣服……

一、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包办代替。许多小朋友吃饭时要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喂,有些家长为了哄孩子吃饭,追着孩子喂,孩子走到哪喂到哪,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读研当博士,那才是出路。那样才能财富不断,就会有很多人来为你服务,从不注意锻炼他们自己的动手能力。

3.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

4.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5.家园教育的不同步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已经是自己穿脱衣服、叠被,自己整理床铺了。可是放了一个暑假或一个寒假回来,衣服不会穿了,被子也不会叠了,出现这种现象,问题出在家长身上。孩子回家以后,家长什么都替他们代劳了,把孩子的练习机会都剥夺了,时间一长,孩子产生了依赖性、惰性,从而出现了“退化”现象。

二、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了解幼儿自理能力的现状及问题所在,是提高幼儿生活自理的关键,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是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转变观念,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子锻炼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关键是家长是否愿意放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大家围着一个“太阳”转,不等孩子张嘴、伸手,吃、穿、玩、用一切俱备,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要自己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家长应有计划地安排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活动。诸如吃饭、穿衣、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2.寓教于乐,让孩子习得自理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学习如何系鞋带时,我们可以结合儿歌《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让幼儿轻松自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方法。又如:运用“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衣”等游戏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3.鼓励为主,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口吻“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例如,幼儿学习叠衣服,面对孩子叠的并不整齐的衣服,两位母亲的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面对孩子自己动手叠衣服,甲母亲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乙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子:“哟!今天你自己叠衣服了,真能干。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衣服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大人应多采取积极鼓励的方法,然后再提高要求,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一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而增强其做事的信心。

4. 循序渐进,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

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2~3岁的孩子,让他用勺自己吃饭,初步学会穿脱衣服、开合拉链,自己拿放玩具等;3~4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系鞋带、洗手、叠被褥、洗手绢、自己整理图书玩具等;5~6岁的孩子除了自理劳动外,还可让他们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让孩子饭前摆放餐具、饭后帮助收拾饭桌,还可以要求他们扫地、擦桌子、浇花、饲养小动物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早地学会去做,并能做好,这是人之常情,但家长也应看到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节奏,有着各自特有的成长速度及规律,我们要让孩子依照自己的规律顺其自然慢慢地伸展。父母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还应仔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不宜要求过高过严,孩子自然会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子是一点一点变化,一点一点长大的,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有效施教。

5.家园一致,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在园能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不干,摆出“小皇帝”、“小公主”的姿态。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都要保持一致性,统一思想认识,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一致性还要有一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工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子说:“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今天不用洗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子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口。所以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放开我们关爱的双手,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一起加油吧!让我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收藏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