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鼓浪屿漳州路20号的邱有英现在的心情和往年大不一样了,女儿硕士毕业要工作了,国外念书的儿子也破格从本科直接读博士。现在,她的心里没有太多的压力了,但她的心里永远没有自己的位置。
丈夫受伤,她担起一家重担!
邱有英1954年8月出生在福建省一个山村,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她酷爱读书,却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她只念到小学毕业就离开了学校。 1983年,她刚结婚两年,家庭就遭遇不幸,丈夫在煤矿摔伤了头。一家四口的生活,还有年迈的婆婆,就全靠她一个人。大概从1990年开始,她没有在原来的百货公司工作,自己开了个小炒店,每天起早贪黑。丈夫常带着儿子出去抓一些鱼虾,大的给她做生意,小的留着自己吃。丈夫不会做其他饭,只会做小虾泡饭。丈夫一病就是24年,最近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把挣来的钱一分一厘存起来,等到儿女需要书,需要补充营养,她才拿出来。为了节省开支,家里的灯泡瓦数都很低,孩子晚上要看书,她单独给孩子买了台灯。那段时间,她从来没穿过一件新衣服。 看到《东方之子》这类节目,她就会对孩子们说一句话:“他们的妈妈肯定很高兴。”现在,大家都说她的孩子有出息,她很不好意思地说:“差远了,差远了。”可脸上全是骄傲和欣慰。 2004年,她把小炒店改成了杂货店,现在还在经营。
帮儿子渡过难关,马上让女儿去考研
邱有英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无论家里怎么苦,不能苦孩子,只要孩子能读书,就一定要培养。 女儿和儿子都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儿子学计算机,本科期间只在国内读了一年,2004年,因为成绩优秀,中国农业大学建议他出国继续完成本科学业。听到这个消息,她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儿子很有出息,担心的是,儿子要考过英语才能出国,如果没考过,儿子会伤心,如果考过了,学费怎么办?“在北京读书,一年要将近3万元,这已经是个大数目,在英国读书,一年要13万。”她说,这对我们家是个天文数字。 有英不懂计算机,她只知道,儿子参加了“教育部出题”的竞赛,好几千人里挑了500名,儿子考了这500名里的第一名。儿子也顺利地通过了英语考试,但他知道家里困难,起初并不打算去读。他说,反正计算机是一门技术,他技术已经很不错了,不继续读也能找到工作,干脆出来工作好了。有英劝他:“这就好比开车,你技术再好,可是没驾照不行啊。你读得再好,可没文凭也不行啊。” 幸运的是,英国的那所学校考虑到她家的状况,补了10万元的学费差额。入学的学费问题解决了,可国外的生活费、交通费与国内不一样。刚本科毕业的女儿考上了研究生,见到家里的状况,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出去找工作了。“她也没找到什么好工作,当时真的太累了,苦了我女儿,不是她帮我,我熬不过来。” 一年后,儿子就读的学校减免了他本科期间所有的学费。有英马上要求女儿再去考研,学费再贵,也不能放弃读书的机会。今年,女儿硕士毕业。 儿子在英国,做过包装工人,在中餐厅切过菜。现在,他破格直接从本科读到博士,而且学费全免。儿子说,以后不要再给他生活费了,学校给他机会做助教,而且还能打工,可以维持生活。“我还是得把这个店经营下去,不能让孩子们太累了。他们以后还要买房买车,够辛苦了。”
“非典”没了,我也哪儿都没病了
有英说,2003年是她最难过的一年。儿子要去北京考试,正好是在“非典”期间,女儿又在北京读书。她天天看电视,关注有关“非典”的新闻,今天增加了几例,明天又增加了几例。看着电视里医生都穿着厚厚的衣服,包得严严实实。大概是因为紧张,身体出了问题,先是脚酸,然后什么都吃不下了,嘴巴干。医生说她得了甲亢。“我40多天都没吃什么东西,怎么治都不好。”但她不敢把生病的事告诉孩子。 一直熬到儿子回家,北京的状况好转,女儿也打电话回来报了平安,她的病奇迹般地全好了。“医生都觉得特别怪,他们说,刚开始,我全身哪里都是病,‘非典’没了,我也哪儿都没病了。” “孩子小的时候,虽然很累,但是我也年轻,而且他们都在身边,不会觉得难过。”有英说,对子女的担心,最揪心,特别是又帮不上忙的时候,最难受。 家里因为开店,有些杂乱,不过有两样宝贝,一本厚厚的相册和一张光盘。像册里都是儿子和女儿的照片,她小心地用塑料薄膜包着,一点灰尘都不敢染上。她甚至保存着儿子中学时用过的交通卡。那张光盘是儿子本科毕业典礼时刻的,一有时间,她就放出来看。儿子在里面有两个镜头,她听不懂英文,对儿子的那些同学也不怎么感兴趣,她每次都摁着快进键,直接定格在儿子出现的那一个镜头上。她记得,儿子出来的时候,DVD上显示的时间是28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