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成功的企业家,但至今还亲手做所有的家务活。同安梧侣村邵石花说,一方面是因为做习惯了,另一方面是希望能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一觉醒来,棉被重了——全让雨水打湿了
从结婚开始,邵石花一直在过苦日子。分家时,她和丈夫只得到5平方大的小房间;做民办教师时,下午5点多下班,她还赶着下地干活,4亩多的田基本都由她伺候,丈夫得整天在加工厂上班;开办煤场时,没日没夜地赶制煤球,她1.6米多的个子瘦得只剩下40公斤;后来做村委、办鞋模厂,她习惯了一天只睡3个小时。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办煤场那几年。”邵石花说,那时候他们一家人吃住都挤在煤场里,住的房子是石棉瓦的屋顶。因为小,房子被隔成两层,丈夫带着大儿子睡底层,她和二儿子睡阁楼。 煤场的房子,雨大点,就会屋顶漏雨,地上积水。“经常一觉醒来,才发现棉被怎么变重了,拉不动——全让雨水打湿了。”她说,因为太累,也顾不上湿不湿的,倒头就睡。 为多赚点钱,她天天起早摸黑地做煤球。整天与煤堆在一起,她“从头到尾都是黑的,洗也洗不干净”。“村里人都戏称我们家是黑三代”,她回忆说,公公和大儿子经常来帮忙搬煤球,也弄得一身黑。煤球最怕淋雨,一下雨就得赶紧抢收或盖塑料膜。有一次半夜大雨,她和丈夫跑出来抢收煤球,小屋里只留下两个孩子。因为惊雷,不满1岁的小儿子从阁楼上摔下来,额头肿了个大血包。6岁的哥哥见了,懂事地搂着弟弟说“乖,不哭”。 提起这件事,邵石花眼眶泛红,直说对不起儿子。她说,因为忙于工作,两个孩子都没照顾好,大儿子还一度营养不良,身体一直比较虚弱。
“穿得土”,但捐资40多万元
虽然家境越来越殷实,但邵石花一点也不讲究穿着,她当选了省人大代表,被一起开会的代表们开玩笑说“穿得土”。但她从1995年开始资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至今在公益事业的捐资已达40多万元。 两个儿子说,妈妈的节俭和爱心给了他们很大影响。大儿子柯剑光现在上海交大念研究生。一次他舍友的母亲因重病急需要钱,他带头拿出了几百元生活费,并发动周围的同学捐款。中学阶段,他骑一辆半旧不新的自行车,从初一用到高中毕业;有的衣服,在高中穿不坏,他带到大学继续穿了两三年。 小儿子柯易翔现在是武汉警官学院的学生。他说,妈妈从小就要求他一定要把碗里的饭吃光,“不能浪费”,这让他也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妈妈拖的地板会反光
两个儿子说,家里的饭菜和家务活一直都是妈妈做的。 柯剑光说,他们偶尔会帮忙拖拖地、洗洗碗,但大部分家务还是妈妈下班回来做的。“拖地还得看干不干净,”柯剑光笑着解释,妈妈做什么事情,都要求要认真对待。“像这样,要求地砖干净得能反光。”弟弟指着自家的地板说。记者一看,确实干净得会反光。弟弟说,这就是妈妈拖的。 妈妈的勤劳与认真劲儿给儿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柯易翔读中学时,自己坚持洗了6年的衣服。“别的同学有时会在周末带几件脏衣服回家洗,我想着自己能做的就自己来,洗习惯了就好了。”柯易翔腼腆地笑笑。 邵石花说自己如何安排工作:村里的公事排第一,“因为拖不得”;公司的事务排第二,反正“自己的厂比较没关系”;家里的事排第三,“回家还是自己做家务,经常要忙到十一二点才能休息。”
邵石花坚信“榜样教育”
邵石花坚信她的“榜样教育”,她说榜样是“最现实的教育”。父母在做,孩子在看。她的儿子说,妈妈经营公司很累,但从来没听她叫苦,她坚强、节俭,还很有爱心,所有这些都是对他们的“言传身教”。 一直在用行动进行“榜样教育”的邵石花,也重视和孩子的沟通。吃饭、看电视的时候,她会抓紧机会和孩子们聊天,聊她在外面的见识,聊她和丈夫创业、守业的艰辛,聊她对儿子的关心和希望。 “在光儿读小学的时候,”邵石花说,她和丈夫就开始对孩子做“就业指导”。丈夫在加工厂里用的工具是刨刀,所以他们拿出刨刀和笔两样让孩子选择。“前者代表打工和做农民,后一个就是好好读书成才,不管选哪一个,以后就是要好好去做。”邵石花这么对孩子说。让夫妻俩高兴的是,两个孩子最终都抓了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