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上课时,课堂哭声一片;陈世卿把儿子培养好了,又做了青少年成长的“爱心妈妈”
她只有1个儿子,是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的双硕士,却有数百大学生打电话、写信给她时,也喊她“妈妈”。今年56岁的陈世卿说,心里高兴,但不敢当啊,毕竟没有养育之恩。
儿子上幼儿园时 母子俩通信两年
一说到作为母亲的角色,陈世卿诚实地说:“做得不够”。1984年,儿子才4岁多,陈世卿就当上了集美区计生局副局长,忙得不可开交。她只能充分利用周末恶补“妈妈作业”。在节假日,带孩子到博物馆,陈世卿自己当解说员。 儿子还在读幼儿园时,陈世卿到南京脱产读书两年。她给儿子写信,每半个月来往一次。儿子还有很多汉字不会写,就用拼音代替,向她讲述幼儿园的趣事、家里的情况。陈世卿最大的快乐就是读儿子的来信,与同宿舍的同学分享,大家读得哈哈大笑。 儿子读三年级时,喜欢在上课时做小动作,班主任很有看法。陈世卿给班主任写了一封长信,保证儿子不是坏孩子。班主任后来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家长,有问题及时沟通。 她让孩子分担洗碗、拖地板,培养对家庭的责任。爷爷、奶奶生病,她带着孩子去看望,同时和他商量该买什么礼物。 儿子本科毕业后到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读硕土研究生,即使那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他很快适应了,均能得心应手,取得双硕士学士。
课堂上鸦雀无声 一些女生首先哭出来
2003年,从集美区卫生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她婉拒了高薪邀请,投入公益事业。2004年,陈世卿应聘为“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老师,并在集美大学开设《大学生性健康与性文明》公共选修课。第一学期,只有46人选修她的课。目前,每学期已有454人选修。 陈世卿在大学生眼中的“母亲”形象,就是从第一堂课树立起来的。第一堂课她给学生放映母亲正常分娩的科教片,向学生讲述生命的由来、母亲分娩的痛苦、抚养的艰辛。影片加上演讲的冲击,年轻的大学生们被震撼了。 最后陈世卿还抛出一个问题:母亲给你生命,你懂得感恩吗?你让母亲快乐了吗?课堂上鸦雀无声。几分钟后,一些女生首先哭出来了,很快课堂上哭声一片。 陈世卿抓住机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每个人都打电话回家向母亲问好。“回到教室后,这些学生仍然是泪流满面。”后来学生在写心得时,说这堂课对自己的触动太大了,“让我对母亲、甚至对女性有了重新的认识。”有人直接写信给陈世卿,“从来没有人告诉我这些知识,你就像是我的母亲。”
女生痛经 深夜给她打长途电话
2004年11月的一个晚上,陈世卿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陈老师,我们宿舍的同学痛经痛得很厉害,不知道怎么办!”陈世卿了解到,这些大学生刚到武汉实习。人生地不熟,没有去找医生,也没有打电话回家问妈妈,而是向自己求助。 陈世卿是妇产科医生,她初步判断是天气变化引起的。详细告知了处理方法,并嘱咐处理后效果如何再回个电话。 过了约半小时,已经晚上11点多了,还没有接到学生打来的电话,陈世卿回拨过去问。接电话的女生激动地叫了起来:“她好多了,已经睡了。陈老师你像我们的妈妈,不,你就是我们的妈妈。” 每到母亲节,她都会收到贺卡、邮件和鲜花。“那种快乐、那种满足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