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薇每年带女儿看望孤儿,女儿想做慈善,做母亲的要求她做彻底
清晨河边,弘一法师小心翼翼地把小昆虫放生到水里。这是电影《一轮明月》中的一个画面。方黎说,片中的每个画面都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她和《一轮明月》是一起成长的。该影片的总制片人周珊薇就是她的妈妈。妈妈说,电影的成功,也有女儿的一份功劳。
母女俩坚持13年,给6个孤儿支付学费
1997年以前,周珊薇是厦门灯泡厂的一名普通女工。2000年,她自筹800万元资金,历时5年,拍摄了一部以弘一法师为题材的电影《一轮明月》,本片荣获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男演员奖。周珊薇说,她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完成了一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心愿。而这种感恩的心也是她给女儿最大的财富。如今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读大三的女儿对记者说:我要像母亲一样,做一辈子慈善。 初一刚入学的第一天,女儿含着泪拿回一张照片。她说,班上的一位新同学得了白血病,她想把所有的压岁钱都拿出来捐给那位未曾谋面的同学。周珊薇马上答应了。但是她对女儿说,要想真正帮助同学,就要为他积极寻找可以配型的骨髓。接着,周珊薇通过台湾慈济骨髓库,为这位同学找到了配对的骨髓。这位同学终于重新走进校园。 女儿读小学4年级的时候,周珊薇带女儿到厦大一条街去玩。当时SOS儿童村的“妈妈”带着几十名孤儿在街头举行认养母亲活动。捐献600块钱,就可以做一个孤儿的认养妈妈。周珊薇说,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无助的眼睛,她想都没想,就去附近的工商银行取了3600元,认养了6个孤儿。当时她一个月工资只有两三百元。 在莆田,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收养了6个被父母遗弃的女婴。周珊薇每年都带女儿去看望这些小孩子,每年为孩子们支付学费近万元。至今,她和女儿已经坚持了13年。几个月前,女儿拿出一等奖学金3000元,送到这位母亲手中。女儿还对妹妹们说:“我大学毕业以后就有收入了,你们谁想读大学姐姐供你们。”听到女儿的这番话,周珊薇早已热泪盈眶了。
日记里记录了女儿的短信
在女儿的房间里,有一个小铁盒子,里面有100多张小字条,上面记录着她和母亲沟通的点点滴滴。 还在灯泡厂上班的时候,周珊薇下班时已是深夜,女儿已经睡着了。她给女儿检查作业,把检查情况写在字条上。第二天早晨,她5点半就要起床上班。女儿早上起床看到她的字条再给她回复,等妈妈晚上回来看。母女俩文字沟通的习惯就从那时候养成了。如今,周珊薇的日记里记录了很多女儿发给她的短信。 女儿高中时,周珊薇长期在北京拍电影,几个月见不到一次。周珊薇含着眼泪说,每次她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女儿都在车窗外一边向她比“V”字,一边大喊“妈妈加油!”她连女儿补习的钱都拿不出来。女儿安慰她:妈妈我用你拍电影的精神来读高中三年,一定能读得更好。 高考3天,周珊薇特意从北京飞回厦门陪女儿高考。“用3天来弥补我对女儿3年的愧疚。”女儿方黎说,每次走出考场,和母亲的眼神相遇,什么也不说,一起慢慢走回家。 周珊薇曾经彷徨过,她写字条给女儿:“我们会不会成功呢?”女儿给她的回复很坚定:妈妈,用我们的心托起一轮明月。 母女俩都跟弘一法师有缘。中学演讲比赛,女儿演讲的内容就是弘一法师,结果获得了全市第一名。 从2000年开始,周珊薇就开始搜集有关弘一法师的资料。她用下岗买断工龄的1万多元钱,买了一台电脑,所有打字任务都交给了女儿。 方黎告诉记者,通过这些整理,弘一法师这个人在她心里逐渐清晰起来。《一轮明月》问世了,她也成熟了许多。 方黎着对记者说,她为母亲所做的事情感到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