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单亲家庭成长的陈菲说:母亲不识字,也没有甜言蜜语,
更不懂教育学,但教会我善良、坚强和乐观
|
| “我老大,你老二,她老三,家里三个女人一起打拼。”“豆干”指着女儿和儿媳妇,开着玩笑。 “豆干”大名陈秀英,悦秀大酒楼的老板。“我们既是母女,又是朋友和同事。我有时没大没小地称她‘豆干婶’,而她总是指名道姓叫我陈菲。”秀英的女儿陈菲看着妈妈,满脸欣赏的表情。她说:“自从15年前爸爸去世,我们就成了单亲家庭。如今,酒楼从100多平方米扩大到3000多平方米,妈妈也当上奶奶,家像个家了。妈妈太不容易,我很心疼她!”
丈夫去世,她拒绝了爱情和50万元;她说:我要拼,要让孩子读书
陈菲说,妈妈没读过一天书,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不会讲大道理,也没有甜言蜜语,更不懂教育学,但自己却从妈妈身上学到许多东西:善良、坚强、乐观。 秀英原本与丈夫开了家牛肉店,赚钱养活一双儿女。1992年,丈夫因车祸去世时,女儿仅11岁,儿子才9岁。有人说,老公一走,秀英的店肯定开不了,两个孩子要受罪了。当时,有一个台湾人“阿祥”很喜欢秀英,开出一张50万元的支票,说:这钱给你两个孩子读书,你嫁给我,跟我到北京发展。秀英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她说:我看到有人死了老公,孩子很可怜,读不起书,母子都抬不起头。我要拼,要让孩子读书。当时,操办丈夫的丧事几乎用光了积蓄,她必须从零做起。 为了专心工作,她把孩子交给他们的外婆,她因此深感内疚。于是,每周六,她带着一双儿女去吃早茶,点了满满一桌,任他们吃个够。 很多年后,陈菲说,妈妈的坚强、独立深深影响了她。10多岁时,她生病,自己去医院找医生;高考时,自己进考场;高中毕业后,自己去打工,为了得到午餐补贴,每天从家里带上一盒炒饭当午餐;读大学时,自己上火车。她的同学说:“菲”是很多草的意思,陈菲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她如今也在酒楼工作,但经济上和妈妈分得很清楚,只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报酬;如果向妈妈借钱,过后一定要还。
丈夫去世多年,她仍给生病的公公送补汤;女儿赚到钱后首先给妈妈、外婆买礼物
虽然丈夫已离世15年,秀英仍与夫家保持密切联系。她说:“公婆失去儿子,我失去丈夫,他们的痛苦我完全能够理解,我更得好好待他们,让他们不至于失去儿子又失去儿媳。”每年大年初二,她都会带着儿女到夫家聚会,还一一通知在外的亲人赶回来。公公得了肺结核在鼓浪屿住院,她每天炖了鱼汤坐快艇送过去。 一双儿女也深深懂得敬老爱老。陈菲打工后赚到人生的第一笔钱,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个白金戒指送给妈妈,给外婆买了件衣服。她还经常腾出时间带外婆逛街,听外婆唠叨。 陈菲喜好外语,对餐饮业原本一窍不通。秀英更是一心希望女儿好好读书,远离又苦又累的餐饮业。2004年,陈菲在上海读大学时已准备出国,但妈妈决定扩展事业。陈菲心疼妈妈,中断学业回来了。踏入这行后,她更加理解妈妈一路走来多么不容易。她多次劝妈妈赶紧找个老伴,但妈妈却说:我有你们,有100多个员工,还有了胖孙子,够了。
工作上经常吵得面红耳赤,过后妈妈都会亲自炖一锅汤,端到女儿的办公室
陈菲说,自己小时候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很少,母女俩真正朝夕相处,还是在自己加盟酒楼后。她和妈妈不太像母女,反而更像朋友和同事。她不太会和妈妈撒娇,而是在工作上多出点子,尽量分担。母女俩谈得最多的也是工作,经常吵得面红耳赤。但是,过后妈妈都会亲自炖一锅汤,端到女儿的办公室。 酒楼刚开业时连续几个月亏损,母女俩心情不好,有一晚跑到环岛路,促膝谈心到黎明,吃了烧烤喝了啤酒。朝阳升起时,她们各自回到岗位,面对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