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双学双比”女能手周亚盆主要事迹
周亚盆,海沧街道温厝社区居委会十组的村民。十多年来,依靠科技勤劳致富,合法经营,从做珠绣起步,由原来十几人的小经营,发展到了如今已有近四百人的中规模经营,并成立了“厦门福祥珠绣公司温厝珠绣分发点”,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致富道路,并带动我村妇女共同致富,引导农村妇女走向勤劳致富的道路。
1985年,周亚盆从后井村嫁到温厝村十组。刚结婚时她像村里其她姐妹一样,过着生儿育女的生活。到了1986年,大女儿出生后,当时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女儿身上,偶尔做一些农活。由于家庭收入低微,日子过得很节紧。为了改变现状,过上舒适的生活,我决定另谋职业。由于以前我学过织珠绣,于是我便跟丈夫商量,看能不能带动左邻右舍的妇女一起进行珠绣。由我亲自来培训她们,教她们学会珠绣,然后大家一起去外面接定单,设一个珠绣分发点。但是,说归说,真正要付诸实际行动,却还是有相当难度。首先,要说服她们来接受培训;其次,珠绣是个细工活,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耐心。这些对于长期干农活的农村妇女来说是比较难的,她们做不惯这种细活,没有这份耐心,有的学了一两天就走,有的中途被丈夫拉回去继续下地做农活。虽然困难重重,期间走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可喜的是仍然有十几个人坚持下来了,并最终在我耐心,循循善诱指导下,她们都学会了珠绣技术。基本功都打好了,我们迫不及待到外面去接定单了,很荣幸的,由于以前的一些关系还在,我们很快的就接到了活。于是,我们的珠绣加工点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它的运营历程了。我们十几个好姐妹,兢兢业业,努力认真干活,起早贪黑,慢慢,大家的技术越来越娴熟,效率也越来越快,从当初的一次只接十几件珠绣服的定单,发展到后来都上几百件了,当然我们的队伍也在日趋庞大,很多先前退出的妇女,看到我们热火朝天的场面,也又一次积极参加进来了。
到目前印象还很深刻,而且经常被津津乐道的是,在我的小儿子即将出生前的几秒钟,我还坚持在绣着衣服上的一朵花,我的肚子已经疼痛难耐了,但是我仍然争分夺秒想把它绣完,虽然最终没能赶在儿子出生前把它绣完,但是我极度认真的工作态度受到众人的一致肯定与赞赏。但是各方面问题接踵而至,由于刚生完小孩,我没办法马上进入珠绣工作,于是我几次向厂家请求暂停一段时日,但是由于厂家那边客户也催的很紧,他们没能同意我的请求。既然如此,我只能迎难而上,继续我的工作。那段日子,我一边坐月子,一边处理珠绣工作。看着业务越来越多,明显的我们的队伍已经负荷不了这么多工作了,于是我便让各个姐妹帮忙再拉些人过来,不仅可以解决日益增多的业务,而且很好的解决很多妇女待业在家的农村老问题。但没想到的是,当这个消息传出后,来自全村各个角落的妇女们,都蜂拥而至,我们的队伍一下在扩充到了近四百人。不仅有本村的妇女,连邻村的妇女也纷至沓来。基中本地妇女有150人左右,外地妇女有240人左右,真正把周边的业余妇女都拉了进来,为她们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使她们每人每月都有七百多元的收入。我本来以前一个月拼死拼活自己珠绣也就赚个一千来元,但是现在的我加上各方面的抽成还有其它的培训费,如今一个月已有一两万元的收入了,珠绣分发点也扩大到60平方。
做珠绣工作,自己既能赚到钱又能带动别人富起来。真正做到了为农村妇女办实事,做好事。虽然这期间难免磕磕碰碰,但是总算熬过来了,雨过天晴了。我有今天的成就,当然离不开丈夫的支持和帮助,更离不开婆婆无怨无悔的帮忙,小孩,家务活她都尽力在做着,有了他们,我才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到珠绣工作当中,才能使我的珠绣事业规模越来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
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走向了致富奔小康的生活,如今家里已经盖了两栋小楼房,家具、电器样样具全,一家人过着和谐美满的生活。我的生活富裕了,但是不忘公婆给的关怀和帮助,尽力做好一个儿媳妇该做好的一切,并且经常给他们买各类生活用品、营养品。不仅如此,对村里的困难家庭,我们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生活上一些帮助。我们夫妇在发展事业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对儿女的教育,他们从小就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学习勤奋刻苦。大女儿如今已大学毕业,并走上了满意的工作岗位。在我的人生旅途上,不管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我都尽职尽责,得到了家人和村民们的一致赞赏。2000年,我被评为了海沧镇“双学双比”女能手。(海沧区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