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革女党员陈三南创业事迹
1990她年毕业于原厦门鹭江大学(现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系的陈三南,一直在一些公司和工厂从事与机械行业相关的技术工作,并于2000年就职一家外资企业——新鹭紧固件有限公司,从事紧固件的销售工作。多年的打拼使她对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非常熟悉,并且对生产技术了如指掌。
积累了相当工作经验的陈三南决定自己创业。看到市场的有利时机,陈三南毫不犹豫地辞掉了公司给予的高薪工作,从2003年4月开始,带着一个师傅和一个司机,注册了厦门市国同工贸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螺丝等紧固件,并于2005年开始,增加了非标准车件的生产。公司属工贸公司,产品部分自销,部分贸易。目前公司共聘用员工30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新办厂半年,企业亏损,然而面对严峻的现实,她没有气馁;认真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吸取教训,改善经营,振作精神,加倍努力。为了节约人手,她没有把自己当作女人看待,白天兼做搬运、包装、送货和开票,晚上帮忙师傅看机台和挑选螺丝和其它产品,为的就是能按客户要求准时交货!那段时间她经常凌晨1、2点回家,凌晨4、5点又起床。经过半年多的调整工厂呈现转机,逐步迈上正轨。
十几年的打工生涯和几年的创业经历使陈三南切身体会了普通工人的艰辛。目前公司虽然只有30个人,但俨然是一个大家庭。她作为公司经理,视员工如亲人,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每日供应二餐,每月补贴员工租房住宿费50元,公司从不拖欠员工工资。今年计划创办职工食堂,保证员工能吃上放心、可口的饭菜,她经常与员工一起用餐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她坚持认为,一定要解决好员工的吃住问题,让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员工才能尽心尽责。在公司里,我们听到员工亲切地称呼陈三南为“大姐”,车间里充溢着家庭温情的氛围。为了帮助附近因为征地而失业的农民就业,她尽量安排他们进工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对我来说,每年多增加10万元收入并不会提高我的生活质量,但如果增加10万元作为员工的福利待遇,却能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在采访中,陈三南如是说。
正因为有亲和力,员工们都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个个工作都很起劲。创业的道路很不平坦。三年来,陈三南起早贪黑,辛勤打拼,有时为了解生产上的难点,她还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员工一起干活,员工们流多少汗,她也一样流多少汗,丝毫看不到“老板”的架子。她了解市场需求,主动和客户联系,建立起和谐关系;由于她讲诚信,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对客户多方位的服务,订单纷至沓来,使公司效益逐年上台阶。2005年公司上交税收10多万元,盈利近百万元。国同工贸公司虽然规模不大,创办至今也只有三年,但却取得了骄人的经济效益,堪称厦门市民营小企业的典范。
公司生产逐渐步入正轨,开始赢利了,三南首先想到是如何回馈社会,而不是享受,她积极响应民革妇委会的号召,从2003年起就开始资助同安两位小学生的学习,并且表示愿意一直资助到他们上大学。2005年11月,厦门广播电视报报道了身患白血病的男孩杨富文的病情后,她马上到民政局了解情况和家庭地址,亲自送上一笔捐款。
陈三南创业的经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一家民营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产品也很普通,但只要经营者能找准方向,讲诚信,重质量,会管理,善待员工,善于经营管理,着眼于每一件小事,同样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厦门民革林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