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巾帼风采 >> 巾帼文明岗
博爱仁心 巾帼建功
发布时间:2012-10-08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团队——厦门市博爱康复中心特需儿童援助中心。博爱康复中心特需儿童援助中心是市残联直接领导的一所专门为全市特殊儿童提供抢救性康复教育的非盈利性专业康复机构。自2003225日对外服务以来,开展了听力语言康复、自闭症儿童疗育康复、智障儿童康复、脑瘫儿童引导式康复。现有干部职工57名,其中女性53名,占93%,近年来共为470名特殊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康复有效率达95%以上。举办了家长培训班60期,培训家长4200多人次。

在市妇联、市直机关和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带领广大康复教师积极投身到特殊教育教学改革中来,开展争创厦门市巾帼文明岗活动,提出康复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片的服务口号,用心体验特教职业的幸福与快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心的工作得到了中残联、省残联、市政府等各级单位的一致肯定,被评为厦门市残疾人之家、全国十一五康复工作先进单位,曾雪梅老师被评为全国十一五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在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教师技能大赛中,中心选派的康复教师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

特需儿童援助中心老师们每天面对着分辨能力和自理能力都很差的残障学生,他们当中有语言障碍、情绪障碍、肢体障碍等,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使得他们时常做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常常会自言自语,他们有的不能与人沟通交流,有的用一些奇怪的方式与人打招呼, 有的说话不清晰,而且他们不懂得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需要每一个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一个简单的字母或生字、一句平常的日常问候语,老师们往往要教上几十遍、上百遍。机械的重复,琐碎的工作,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单调和枯燥。白天给孩子们上课,下班后继续研究探讨康复训练方法,怎样让孩子们尽快的学会说话,学会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得要讲究卫生,是我们这里的老师发挥聪明才智,利用番茄酱手把手地教孩子擦屁股,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就是为了让残疾儿童尽快学会生活自理能力。

回归社会,是康复训练的最终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在康复训练上下功夫。康复教师们淋漓尽致的发挥细心、爱心、耐心等女性特有的品质,走进每个特殊儿童的心灵世界,发现每个特殊儿童的潜质才能,改变每个特殊儿童的自身命运,实现每个特殊儿童的人生梦想。教师们通过各种教育教研活动,苦苦探索更新、更有效的特殊儿童康复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听障儿童,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智障儿童,针对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时刻捕捉时机随机教学;对于脑瘫儿童,针对他们的身体特点,加强训练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对于自闭症部儿童,主要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从而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为每一位特殊儿童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公平的机会,注重他们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化的教育,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各方面的康复,为他们以后回归主流社会等做好各种铺垫。

教师们长期吃苦耐劳,把博大的爱献给每一个孩子。这是一份特殊的工作;这是一份感性的工作,它常常让我们处于感动之中。当我们看到这些可爱、可怜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当我们看到家长那无助迷茫和无奈的表情,我们深深地理解这份工作充满了挑战和艰辛。这些特殊的孩子,他们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残缺,智力的残缺,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残缺,有着我们许许多多健全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这些孩子和家长是多么渴求关爱和帮助,这无疑让我们这个团队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这份工作中,让我们每一个康复老师更加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每一次,当看到特殊儿童毕业典礼上家长那开心的眼泪及孩子那可爱的表演时;当看到听力受损严重的听障儿童免费申请到人工耳蜗时,家长那喜极而泣的情景时;当看到智障孩子会叫妈妈,家长泪流满面时;此刻我们觉得这么多年来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在我们工作和生活成长中,是这些孩子和家长教会了我们要懂得感恩,教会了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时常提醒我们要葆有一颗淡定而仁爱的心。

康复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承载着太多特殊儿童及家长的期盼和希望,在感悟生命和体验工作的同时,让我们更能理解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一直会以更加热情和善良投入到这份工作当中。请相信我们,我们会努力的,让我们这支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向一流的、卓越的团队更高的目标迈进,巾帼建功,共创特殊教育的春天!

 


【收藏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