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南极奥秘 彰显女性风采
——厦门市“三八”红旗手,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刘静雯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姐妹们,
在大地复苏,万物更新的初春,我们迎来“三八”妇女节。今天作为“三八”红旗手的代表之一站在这里发言,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荣誉!首先要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女职工的关心和支持,三八红旗手的荣誉不仅仅是属于我个人,更应该是属于奋斗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青春和汗水的姐妹们。在此,我也向全体女同胞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
因为热爱生命,我喜爱生命科学;因为向往大海,我选择了海洋生物学这个专业;因为喜欢厦门,我居家移民到厦门这座美丽的城市。2001年7月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后,我来到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深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海洋已日益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宝库,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也是我一直以来热爱和努力研究方向。
作为集美大学首位南极考察的研究人员,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带着学校领导的重托和期望、带着同事的羡慕、带着同学们的敬仰、带着家人的嘱托和期盼,于2011年11月3号,乘坐“雪龙号”从天津港出发踏上奔赴南极的征程。此次南极科考,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南大洋微生物资源的调查。
每个参加南极科考的队员必须经历严酷的气候条件、晕船和失眠的考验。此次南极考察,雪龙船四次穿越人们为之心悸的“魔鬼西风带”,巨大的涌浪可能随时将我们从床上转移到地板上,头晕头痛身体的不适只能静静躺在床上,去卫生间也要蹲下挪过去。“暴风走廊”之称的德雷克海峡是我们大洋考察队的采样站位之一,可能是年龄和初次上船的原因,我晕船反应非常强烈,顶着3-4米的涌浪我基本上是在极度疲惫、几近达到生理极限的状况下坚持沿途作业,接连几天都吃不下东西,喝口水都会吐掉。南大洋考察是24小时连续作业,一边采样,一边对样品进行分析,上一个站位的样品还未处理完,下一个站位的样品又要采集了,我们只能在实验室地铺上、甚至是坐在马桶上打个盹。到南极就是来吃苦的,我们没有恐惧,没有畏缩,只有坚持和努力。因为我们心里都清楚地知道,每个来南极的队员都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深知这些样品获得的不易和对于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意义。
在南极中山站的20多天考察中,我们经历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极昼和时差使我们只能靠吃安眠药来帮助睡眠休息。强烈的紫外线、严寒、大风、暴雪,将很多队员原本清秀的面孔涂成了褐色,有的甚至掉了好几层皮。中山站冰面物资卸运是十分危险的,走在冰面上,每一步可能是你迈出的人类第一步,从未有人踏足;也可能是你人生的最后一步,冰面破裂,沉入冰冷的海底。南极科考中,危险无处不在,考察员们随时与死神擦身而过。因次在南极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一定要齐心协力、圆满完成科考任务、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平安返回祖国。
目前,世界各国的南极考察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我国的极地事业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参加第28次南极考察的6名随船女队员,分别来自于国家海洋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集美大学和新华社等单位,主要从事大洋调查和新闻报道等工作。自1984我国第一次南极考察以来,有近2百名女性参加了国家南极科考,而且还曾有两名台湾女队员进入南极内陆,参加格罗夫山的考察,数名女队员参加过越冬考察,充分显示了我国妇女在南极考察工作中的地位,她们靠着坚强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用自身的拼搏和奉献诠释了自强不息、追求平等、追求卓越的现代妇女精神。
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历经了163天的奋战,顺利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各项任务,并首次从南大洋水体中获得一种真核藻类病毒。这将为进一步开展浮游植物病毒在极地及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的重要贡献奠定了基础。也荣幸的被评为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优秀考察队员。 2012年3月10号在雪龙船一声长长的鸣笛声中我们起航返回祖国。南极,这个梦想、激情与死神并存之地。在这里,大自然将极端体验馈赠给人类。南极带给人的震撼,是无法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的,只有亲自去过才能真正体会。无数南极考察者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沸腾的热血和辛勤的汗水凝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这就是“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南极科考精神。
对我而言,南极考察取得的不仅仅是科研上的成果,更有心灵上的洗礼和感动!太多太多的人和事让我感动流泪。站在冰天雪地的白色境界,极目而视的是一片苍茫壮美,自然界的伟大触动心神,展现出人类的渺小。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此生别无它求,只愿能无悔我们的时代、无负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无愧于自然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