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渡海关诞生于1983年,它拥有平均年龄41岁的关员队伍,沉稳而又踏实。在这个并不年轻的队伍中,有这样一群人,她们的工龄超过30年,有的人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十几年。她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她们,见证着而立之年的东渡海关披荆斩棘;她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批年轻的同志;她们,作为东渡海关的资深关员不忘自己肩负的职责。她们,就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的老关员!
“病魔斗士”的坚守
林坚是东渡海关物流监控科一名普通的主任科员,但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却一点也不普通。
1997年,一纸关于她罹患绝症的诊断通知书几乎在一瞬间将她击倒。是的,如此沉重的打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情而残酷的。然而,她面对病魔的积极态度却令人肃然起敬——经过一番理性而又深刻的思考,她逐渐调整好心态并告诉自己: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这份自己挚爱的海关事业,挺起脊梁,直面病魔,顽强地活下去!
于是,面对死亡“判决书”,林坚与病魔进行殊死搏斗。终于,病魔瑟瑟退却,她向死而生。17年间,病魔屡屡卷土重来,她经历了八次重大手术和数不清的放化治疗。尽管遍尝手术中的痛苦和康复期的苦涩,她始终怀揣信念,一面积极配合医生服药治疗,一面自觉锻炼身体。其间,她还克服病痛,顽强地带病坚持工作,甚至和同事一起加班。因为她深信“工作着是美丽的”,唯有工作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2013年,厦门市直机关工委将一笔慰问金赠与林坚,她却当即就将它捐献给东渡海关车队当时一位罹患癌症、正接受治疗的驾驶员,从而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演绎着“爱的接力传递”。
正因此,她曾被共青团厦门市委员会授予“特区建设青年突击手标兵”称号,中共厦门市委发文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她学习,甚至连红其拉甫海关的边关人也曾向她发来慰问函,表示要以她为榜样,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积极为边疆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17年岁月如歌,林坚像一只飞越沧海的蝴蝶,勇敢地振动翅翼,穿越乌云,迎接每一天新生的太阳。
老“小汪”的大坚持
走进东渡海关统计科的理单组,耳边传来纸张翻动和订书机工作发出的声音。领单、读取报关单号、记录理单号、整理、登记、装订、填写册号,交接,这样枯燥的流程每天都在不断地重复着。常年的伏案和机械动作,令肌肉酸痛和肩周炎几乎成了每一个理单关员的“老朋友”,但没有人说过累,也没有人谈过苦,而小汪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汪敏飞,入关已二十年,其中从事理单和单证档案管理工作也已十五年了,但大家仍是习惯地叫她小汪,因为多年来,属于小汪的认真和坚持从来没变过。在其他理单人员病休时,面对积压的单证,她总是主动顶岗。“把自己的事情做清楚了,别人就没有负担了。”这正是她的职业理念。
东渡海关的报关单证分散在三个不同地点的7间库房内,总量达近三百万份,历年的报关单证销毁和搬迁都是工作的重头戏。在单证销毁工作中,小汪总是关注到每个细节,确保单证从出库、运输、销毁等各环节无遗失、无遗漏、无差错;在单证搬迁工作中,她更是以过人的耐心将报关单证按序排列,并一张一张地完成上千捆单证序号的标注和摆放,确保搬迁过程的有序完整。
二十年,小汪早已经变成了老汪,可是那些小小的坚持和小小的认真,一点一滴融汇成平凡的伟大。
1号窗口的“老黄牛”
熙熙攘攘的国际航运中心报关大厅,每天都有上千票货物在这里办结通关手续。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快速通关成了所有企业最大的需求,而准确申报、及时了解海关新政策更是重中之重。每当企业办事人员碰上困难,东渡海关1号窗口常常成为大家求助的首选。
17年前,为帮企业排忧解难,方便企业通关,东渡海关设立了1号窗口,用于提供政策咨询,解答企业通关难题。作为这个窗口的“第一人”和“唯一”一人,李亚茹自那时起已在这里工作了17年。如今,54岁的李亚茹凭借着娴熟的业务知识,总能快速解答企业办事人员的疑问及咨询,并被人们称为“活字典”、“老黄牛”。
“多亏了您的帮忙,给我们节省了一笔不小的费用啊!”在1号窗口前,一位企业负责人握着李亚茹的手感激地说到。原来,货物到港后这家企业才了解到自己可以享受ECFA相关优惠政策,但不知该如何办理,只好到咨询窗口碰碰运气。了解情况后,李亚茹将相关文件拿了出来,并向企业解释:“你先不要着急,这种情况很常见。你们可以先提交一份申请ECFA协定税率的声明,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将ECFA证件补充回来。至于货物,只要其他单证齐全,可以帮你们做担保放行。”企业负责人在李亚茹的引导下办理了业务,连声道谢。
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咨询窗口发生着。除了热情周到、“来者不拒”外,李亚茹还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的海关政策法规,凡涉及到相关业务的资料她都会打印装订,笔记摘抄也是每天的必须工作,文件簿和笔记本积累了一座柜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这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心态,让她成为了东渡海关关员们的榜样,也于日前被该关评为“窗口服务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