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妇女论坛昨日开幕。(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禾山社区做好环保宣传教育推行垃圾分类。 
五缘湾北社区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模范作用,营造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参加海峡妇女论坛的嘉宾参观青礁村院前社。(本组图 市妇联 提供) 本报讯 (记者 何无痕)6月6日,由全国妇联主办,福建省妇联、厦门市妇联、台湾中华妇女会总会联合承办的第十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在厦门隆重开幕。 本届海峡妇女论坛历时5天,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妇女姐妹300余人欢聚鹭岛,增进情感认同、推动交流融合、凝聚发展共识。 开幕式上,20对两岸社区(村)、家庭和巾帼环保志愿者组织进行了结对签约,建立经验分享、工作协商、项目合作的长效机制,助力两岸女性交流生态理念,践行绿色生活。 随后,举办了“绿色家庭·绿色生活”主题论坛,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所副所长沈玉君,台湾农村美观光发展协会理事长黄翠文,张家口市怀来葡缇泉葡萄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竹娘,台湾新北市芦洲区绿能环保青年志工队总干事叶宛欣,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禾山社区党委书记、妇联主席林银玲等5位嘉宾分别作主旨演讲,就建设绿色家庭,践行绿色生活等两岸妇女和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论坛期间,还将组织台港澳嘉宾赴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生活”系列交流联谊活动。 亮点1 禾山社区 积极发动巾帼志愿者 共同营造绿色家园 早在2015年之前,作为全市垃圾分类试点社区,禾山社区从环保宣传教育做起,努力把一颗绿色种子“种进”居民心里,包括坚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先行,把社区书院延伸至小区,与专业环保社工组织联合开办“小区环保课堂”,启动“环保接力赛”,掀起全民绿色环保总动员。 2017年,厦门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禾山社区的巾帼志愿者们主动担当起垃圾分类宣传员的职责,挨家挨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甚至手把手教居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随着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掀起高潮,禾山社区组建起“绿邻里”垃圾分类志愿督导服务队,参与者中80%以上为巾帼志愿者。此外,社区内200多商户组成了“绿色商家联盟”,用实际行动推广垃圾分类,他们主动与环保部门协调,制定出科学的垃圾转运线路,解决了沿街垃圾统一清理的老大难问题。 在推行垃圾分类行动中,禾山社区以“多元融合、多元共享”的机制,凝聚起居民、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共同营造“绿色家园”。目前已实现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垃圾分类投放参与率100%以及垃圾投放准确率85%,正一步步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一个个小区变成“闻得见花香,听得见鸟鸣”的温馨美好之所。 亮点2 五缘湾北社区 凝聚巾帼力量 激活绿色生活动力 2017年5月,根据全市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部署,五缘湾北社区明确“党建引领、巾帼融入、绿色推动、互联互动”的工作思路,将妇女工作主动融入小区治理、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巾帼力量,携手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建绿色家园。社区妇联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主动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凝聚巾帼力量,有效激活绿色生活的内生动力。目前,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垃圾投放参与率均达到100%,垃圾投放准确率达83%。 为了更好地动员起社区居民共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五缘湾北社区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及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蓝精灵+”环保志愿者等服务队“四位一体”的工作队伍,群策群力,以琥珀湾、五缘新座尚座和珊瑚海为试点小区,由点及面推进工作,并发挥巾帼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入户宣传等充分发挥妇女党员、巾帼志愿者先锋模范作用。大力营造垃圾分类宣传氛围,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秉承“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理念,让孩子带动家庭共同参与垃圾分类,互联互动,共同推动社区的文明创建、垃圾分类等工作落到实处。 亮点3 青礁村院前社 发挥巾帼引领作用 建设闽台生态文化村 吃凤梨酥、尝肉脯、做陶艺、住民宿……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的院前社,自打迈开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闽台生态文化村的坚实脚步,打造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 院前社被命名为厦门市巾帼众创基地、家庭建设示范基地,回乡创业女青年林丽松获评厦门市“三八红旗手”。回乡后,林丽松与一批有志青年和妇女成立了济生缘合作社,首批合作社成员都是“80后”、“90后”的妇女和外出务工青年,他们回乡创业的精神感染带动了村民,合作社的股东很快从最初的15名增长到了30名。在城市菜地、凤梨酥观光工厂等前期项目的基础上,引进台湾青年进驻院前创业,吸引在外大学生回乡创业,马克民宿、陶艺馆、“院前好时光”果饮、友善农市、台湾布丁馆、宝岛黑珍珠肉脯馆、相约院前民宿、济生缘农家餐厅等一批乡村旅游产业项目陆续在院前落地,成立济生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在全村有一半村民通过入股或租地给合作社从中获益,逐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也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三年来吸引约20万人到院前休闲旅游,“认种”会员达300多名,农民从传统意义的种菜转变为休闲观光业者,亩产收入从3万元提高到8万元。 (本报记者 何无痕) 厦门市妇联: 促进多元融合 深化两岸妇女交流 厦门市妇联发挥厦门的两岸经济人文交流融合战略支点城市作用,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在两岸妇女姐妹中搭起一座坦诚对话、真诚交流、联谊合作的桥梁,为打造两岸同胞温馨家园助力添彩,促进多元融合,深化两岸妇女交流。 1. 打造特色活动品牌 市妇联持续开展“姐妹情·一家亲”两岸妇女品牌交流活动,连续10年承办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家庭服务业技能展示、两岸女大学生创业创新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市妇联联合金门县妇女会连续12年举办的厦金亲子夏令营活动成为两岸家庭教育交流品牌,被列入国台办两岸交流的重点项目,累计促成542对家庭结对联谊,建立10个海峡儿童联谊交流基地。 2. 完善常态交流机制 市妇联加强与中华海峡两岸妇女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台湾中华妇女会总会、台中市妇女会、金门县妇女会等妇女团体的交流往来,多次组团、随团入台开展家庭教育、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反家庭暴力等领域的互动交流。积极促成我市基层组织、市女企业家协会、家政服务业协会分别与台湾相关团体或组织建立了对口交流合作机制。 3. 促进情感深度融合 市妇联吸引台商家庭、在厦台胞、涉台婚姻家庭参与寻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各类创建活动,组织20个“最美家庭”代表与在厦高校台生结对。积极推动台湾女大学生来厦就业创业,举办两岸女大学生创业创新高峰论坛、众创起点营、台湾女大学生“走进青创园”、“创业就业·文创之旅”——两岸女大学生创业就业交流分享汇,组织台湾女大学生在厦开展实习实践,搭建两岸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交流平台。2016年底召开的厦门市妇女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特设台港澳特邀代表10名,选举产生台港澳执委5名,吸纳更多女台商、台胞、台属进入各级妇女组织,为妇女事业发展献计献策。积极探索在台资企业开展“妇女之家”、“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推进基层妇女工作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