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孩子在印刷车间一同感受印报过程。

老人参观报社发展,感叹技术进步。

小朋友在印刷博物馆领略印刷术历史。
7月10日,是厦门日报社的“读者开放日”,厦门日报社印务中心大楼前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 在本报与市妇女联合会的组织下,获得“最美家庭”及提名奖家庭成员、“十佳母亲”、“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称号的14个家庭共30人,参观了厦门日报社印务中心大楼、厦门日报报业大厦,还与厦门日报的相关负责人和采编人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 他们中有年过古稀的老人,在回顾报社发展的风雨历程中,回忆自己与日报的珍贵情缘;还有读幼儿园的孩童,在与厦门日报社亲密接触的一天中,找到了新志向…… 本组文/本报记者 袁舒琪 实习生 陈薇 本组图/本报记者 黄嵘 原声 金尚小学三年(2)班蔡思琪: 今天,很高兴了解了近代印刷术、现代印刷术,了解了很多印刷信息。很高兴参观印刷博物馆,希望下次还有这样的机会。滨东小学三年(1)班柏冠宏: 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已成为我们全家的精神食粮,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祝厦门日报社越办越好! 莲花小学余悦: 参观厦门日报社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文字演变和印刷术的进步,知道了一份报纸需要许多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谢谢他们!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洪婕: 厦门日报、厦门晚报以真实、优质、贴近生活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受众群体的期待,成为许多家庭的“新成员”、“老家人”。 第一站 印刷博物馆:领略现代印刷技术发展 一排排铜、木、仿泥活字,静静地躺在玻璃展柜中;展柜上方,一幅幅图文、年画、雕版,无声地展示着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辉煌成就……14个家庭在厦门日报社印刷博物馆开始了一次穿梭在百年报纸印刷历史中的梦幻体验。 他们首先在印刷博物馆的走廊上参观现代化印刷生产线,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孩子们显得很兴奋,连声感叹,他们拿起相机,记录下精彩瞬间。在印刷博物馆中,家长和孩子们又恍若步入时间隧道,徜徉在我国印刷术历史中。 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的成员陈建珍奶奶年过八旬,曾经也在印刷厂工作。看到现在日新月异的印刷技术,她很有感触,“如今印刷机全部自动化,一秒钟能印出好多报纸,技术进步得快,我很开心!” 第二站 晚报采编中心:目睹新闻大餐“出炉” 离开印务中心,各家庭走进厦门日报报业大厦,参观了厦门晚报采编平台。正值上午,是晚报编辑最忙的时候。编辑们排版的过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原来报纸就是这样被排出来的!”十岁的柏冠宏显得十分惊喜,他一动不动站在一位编辑的身后,像被“勾走了魂”,看着编辑娴熟地操纵电脑,一个图文并茂的版面不一会就完成了。柏小朋友很感兴趣,不时提出疑问,都得到了编辑耐心的解答。 “编辑室就是一个大厨房,而编辑们就是厨师。”在亲眼目睹了版面火热“出炉”过程之时,参观者陈小姐笑着说,正是有编辑们的细心“掌勺”,读者们才能享受油墨喷香的新闻大餐。 第三站 与“报人”面对面:了解最真实的日报社 参观完晚报采编平台,客人们走进了报社16楼会议室,进入了本次“读者开放日”的最后一个环节——与“报人”面对面。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海峡生活报、专副刊中心以及新媒体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全数出席。 厦门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汪金铭主持了座谈会,他介绍了厦门日报社基本情况,展示了最新出版的《厦门日报》,还简单介绍了出版流程。各部门负责人也各自介绍工作内容,回答提问。 听完介绍,身为“资深”订户的吴女士不禁感叹,对厦门日报社了解得更深了。“《厦门日报》不仅接地气,都市新闻也做得有人情味、人文关怀。” 座谈会上,厦门市妇联还向参加活动的家庭和厦门日报社赠送了市妇联印制的《厦门市最美家庭集锦》一书。市妇联副主席陈俊泳说,厦门日报社变化巨大,发展迅速,成绩喜人,对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同时,也感谢厦门日报社对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关心与关注,对妇联工作的大力支持。 特写 惊讶:“印刷技术发展得太快啦!” 陈建珍奶奶今年已经80岁了,读者开放日当天,她和老伴黄贞扬爷爷两人起了个大早,冒着酷暑来到了厦门日报社印务中心。 参观完印刷车间,陈奶奶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她说,自1992年进入印刷行业,到2004年正式退休,她见证了从平版印刷、滚筒印刷再到丝网印刷、胶印等自动印刷设备。“但今天见到的机器设备比当年的先进多了!”当听说《厦门日报》还是全国率先引进国外先进印刷机的报纸之一时,陈奶奶更是别有感触,“细节决定成败,有了好的印刷技术,一张报纸的成功才有了根基。” 黄爷爷也被老伴的热情感染了,“我之前在机械厂工作,对印刷技术很陌生,但今天学习到很多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受到了教育,我也很激动!” 感恩:日报情缘延绵30余年 “我18岁就到厦门日报社工作了,有很深的日报情结!”“五好文明家庭”代表林安建先生激动地说。 林先生与厦门日报有很深的渊源,他曾在报社工作10年。“我1990年离开了报社,今天‘重回’印务中心,除了有回家的感觉外,变化之大也让我十分惊讶。首先是技术进步了,原来我在深田路工作时用的还是平版印刷,现在都是电脑制版了。第二点是报道容量越来越大了,我年年订日报,天天看日报,现在的报纸不仅全彩,版数也变多了,内容更注重民生,更接地气!”林先生如是说。 虽然离开厦门日报已20多年,林先生与厦门日报的缘分却一直延续。离开报社后,林先生一直从事残疾人福利服务工作,“做残疾人工作最重要的是获得残疾人们的信任,正是因为在日报社工作的时间里,我学习到如何进行写作,如何与人沟通,这些知识在我的实际岗位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不仅如此,这些年林先生还积极地给厦门日报投稿,去年4月,他向报社投递了关于精神残疾人新政策的新闻,还得到选用。 期待:“我长大以后也要去印报纸!” 印刷博物馆中的活字印刷展区,尤其受到小朋友们的青睐,今年5岁半的叶洢然小朋友,就是其中一员。从活字印刷术展区拿起了一块活字,她开心地摆弄着,“这个你认识!这个是‘木’头的‘木’!”因为叶小朋友认识的字还不多,就和妈妈玩起了“寻找认识的字”这个游戏。“这个是‘口’!”又找到了一块熟悉的字,叶小朋友高兴地叫着。 叶妈妈说,除了活字,叶小朋友最感兴趣的是印刷车间里的印刷机器。“印报纸的车间好神奇,我长大以后也要去印报纸!”走出印刷车间,叶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开心地说,她找到了人生的新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