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以来,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展示了“最美家庭”风采,讲述了文明家庭故事,传播了文明家庭理念。图为受表彰的“最美家庭”代表。
世界那么大
我只想陪着你
◆彭金森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你嫁给我已经近20个年头了。
记得1994年7月,我带着爸妈第一次去见你的父母,确定我们的关系。那时,你刚毕业,准备来厦门工作,而我还在集美上大学。正因为你毕业工作了,而我还在校读书,担心你会离开我,所以索性让爸妈知道我们在一起的事,算是见证吧。
1996年7月,我毕业了。我对你说:我要去出海了,估计要一年后才能回家,到时我们就结婚,你能等我吗?你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好吧!当时我心里是那么的感动。因为我知道,那是你给一个即将远航漂泊的我,吃下的一颗定心丸,我更佩服你有这么大的勇气,愿意嫁给海员做妻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通信不像今天这么发达,电话费很贵。在船上的日子,我除了认真实习外,几乎是每天给你写一封信, 告诉你我每天的生活,告诉你我有多想念你。然后,船靠岸时当地代理就会登轮办理手续,并顺便把公司转寄来的信件交给船员。因为船停靠的港口不固定,海员的家信都是寄到公司总部,由公司统一转寄给船舶代理的。收到你寄来的信,是我在船上最开心的事。代理办好手续后,我第一件想做的事便是向代理了解并找到邮电局,盖上当地的邮戳,把在海上航行时写的信全部寄给你,让你也能及时了解我的情况。家书抵万金,是我在船上最深刻的感受!
1997年10月,我终于顺利完成实习,回到了厦门。我仍然清晰地记得1997年10月16日,天是那么的蓝,我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我们终于结婚了!那时我的经济能力比较差,以至于连像样的结婚礼物都没给你,更买不起房子,可你也和我一样是那么的幸福。
为了我们家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不得不继续选择离开家去远航。而你除了上班外,还得扛起整个家的重担,对儿子及年迈父母的照顾。对这些,你从没说过一句苦,你总是在信中告诉我:家里一切安好,请安心在外工作。老婆,你辛苦了!
经过几年共同的努力,我们终于在厦门有了自己的房子。儿子一天天长大,你为这个家没少操一份心!但你的工作也没落下,你当上了某企业的副总经理。我为你深感骄傲,更感激你为了我们这个家的无私奉献。如今我没有再去远航,在厦门找到了一份工作,也该是我为这个家多分担些责任的时候。老婆,我会做得更好的!
在这二十几年里,你一路陪着我这个不是高大上的男人,尝尽酸甜苦辣咸,可你依然不离不弃,为我坚守着我们这个家。
我走过世界那么多地方,看过了世间那么多美景,我要对你说:老婆,世界那么大,可我只想陪着你,我爱你!
一生相伴的温暖
◆陈以博
2003年,我遇到了林爷。那时小区刚刚建好,突兀地矗立在一片黄土工地中,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我们这一批孩子便一起在小区的活动室中打乒乓球、聊天。林爷偶尔也来。
林爷年轻时是留法的美术生,回国后一直在大学任教,退休后来厦门生活。有次林爷在小区活动室开办西方美术幻灯片展览,我们第一次见到了他的老伴。林爷的健谈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对每一幅美术作品,它的渊源,艺术的层次,讲解起来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但他老伴却完全不同,是个有点黑、有点胖的老妇人,走起路来喜欢弓着腰,与她说话也不怎么回答,但脸上总是挂着笑,轻轻发出“嘿嘿、嘿嘿”的声音表示善意。每次林爷高喊一声“走咯”,她便熟练地收拾起堆叠的碟片,将投影仪放入手提箱中,很默契地陪着林爷一起走了。
后来我们知道,林爷的老伴是旧时代的“童养媳”。有次问林爷:“你们怎么那么长的时间相随还能保持新鲜感?奶奶也不识字,你们在一起的共同话题多吗?”林爷沉吟片刻,说:“我也不知道,只是我一直都知道我早就离不开她了。我从初中离开家,在外面十几年,我家的一切都是她操持的,我的父母生病时是她在床前端水送药,家里的田地荒芜时也是她扛起锄头开垦的。我早就习惯了她做的家乡菜,更感恩她为家里所做的一切,我不知道生活需要多少新鲜感,但我特别珍惜今天能够相守的这份默契。”“噢。”我们若有所思,我想或许奶奶不能完全懂得林爷脑海中的艺术,但相信没有人会比她更懂得林爷的生活。
高中后,我开始了在外的求学之路,再见到林爷已经是十年之后。林爷从随身带的包中掏出一本精美的彩印册,“她走了,前段时间,这是我做的,送给认识的人,留个念想。”我把册子放在胸口,感受他们一生相伴的温暖。
瞧这一家子
◆黄才能
居住在翔安区舫山南路的我们这一家,“家大业大”。138平方米,四室两厅;两女四男6个人,从事4种职业:我和女朋友在州巧科技公司上班,胡成、宋莉夫妇是同民医院的医生,江西来的小刘是广盛远公司的,泉州的张老师受聘于马巷小学。
一年前,我们这伙都刚从校门出来不久、到厦门打拼的年轻人,因为“只要一张床”的共同需求,结成了这样一个大家庭。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两卫,大家轮流着上;一厨,刚好大家上下班时间不同,错开了,有时碰上了,干脆就合伙开饭,倒也省事。我父母从广西老家寄来了粽子,大家一哄而上搞个片甲不留,剩下收拾粽叶洗洗刷刷归我女朋友负责。那天不知是谁起头,大家吵着要吃江西灵芝糯团,小刘只好乖乖给家里打电话。国庆节,胡成做东请大家到街上尽情享受了一餐蛤蜊煎。
好端端的一家人,上周末少了一个:张老师回泉州了。他家境不好,父亲又患着慢性病,家里一心想要他回到老家,逼着他考了家乡的公务员。张老师临行的那天晚上,我和小刘抢着做东。张老师说,都别争,我要走了,还是我来吧。
一开席,张老师就起身:“要离开了,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见面。其实,我很舍不得离开这个家。这个家里,我最小,也最穷,你们平常都特别关心我,别看我平时不多话,大家的好处我都看着呢。”平时不喝酒的他,端着个大酒杯逐个给大家敬酒:嫂子(他历来这样称呼我的女朋友),一年了,你一直像母亲一样照顾我。我房门口放的拖鞋,下班回来总是洗得干净如新;我马马虎虎洗后晾起来的衣服,你总是趁我不在时重新洗干净。小刘,好几回往学校里给我送午餐。胡哥,你送我的那台笔记本电脑,说是买年把了放着没用,其实我知道是新买的。还有你黄哥,上个月我爸收到一千元汇款,汇钱人叫“重耳”,上周我看到报上笔名叫重耳的散文,我想起就是以前你写的那篇。
一番话说得大家眼睛潮潮的。我连忙起身:“张老师别再说这些了,好像生离死别似的。大家快吃东西吧。”张老师说:“好,那我就说点高兴的。”他又斟了一满杯红葡萄,走到宋莉面前:“嫂子,这杯特地敬你。”他满面春风告诉大家,经宋莉拉线,他很快也要告别单身了。
哗,家里一片欢呼,六杯红酒“咣”地碰在一起,大家一饮而尽。
和谐家庭创造奇迹
◆叶明亮
我家是一个幸福和美、其乐融融、令人羡慕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幸福家庭,具有神奇的力量。就是我们这个幸福之家,给了母亲强大的精神支柱,让一度病危的母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我家兄妹4人,我是长子,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听从祖国召唤,离开家乡,来到厦门保家卫国,并一直在厦门工作。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妹妹心疼父母,刚上初中就主动弃学,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后来,两个弟弟相继离家到外地经商,家庭条件逐渐好转。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随着年龄的渐长,我们都先后成了家。按农村老家的习惯,成家后,子女要分家单过。可我们家却没有入乡随俗,没有分家一说。逢年过节回老家,大家吃住都在一起,温馨、热闹,邻居羡慕不已。
2010年,母亲脑血管瘤突然破裂,引发脑溢血,所幸送医及时,被抢救了过来。因脑部淤血太多,必须手术治疗。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决定送母亲去杭州做手术。当时,考虑到手术危险系数大,担心父亲受不了,不忍心让父亲陪同。父亲却执意要去,争执中,父亲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父亲伤心地流泪,这泪水饱含了一个丈夫对相濡以沫几十年病重妻子安危的担忧,令我们做子女的为之动容。
手术过程中,母亲表现得特别坚强、配合,不仅让医生感到满意,而且,也让我们感到震惊。事后,我不无佩服地称赞母亲说:“娘,真看不出您那么坚强啊!”母亲语重心长地回应说:“以前带你们,那么苦都熬过来了,现在,条件那么好,你们又那么懂事、孝顺,我怎么甘心就这么离开了呢,所以,我一再告诫自己要坚强地活下去,就什么都不怕了。”是啊,还有什么比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更让父母开心的呢?
母亲凭借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奇迹,没有留下明显后遗症。支撑母亲战胜病魔的强大精神支柱,就是我们温馨之家给予母亲的坚强信念和意志。由此可见,一个幸福的家庭对家庭成员的作用有多大。
最美夕阳红
◆黄贞深
前几年我儿子家刚迁居在都市港湾金鼎里9号楼时,第10层里住着一对80余岁的老人,也是随他们的子孙从外地搬来的。据说是从福州医院退休的老干部。
他俩与我初次见面时,就很热情地打招呼。老大哥年老体弱带疾,经常由老伴陪着上街,或在我们港湾花园里散步。我主动与他俩闲聊,知道他是福州一医院老院长,而他老伴也是该医院的医生。
老院长的老伴姓曹,大家都叫她曹阿姨,我小她几岁,就叫她曹大姐。我也快耄耋之年了,就喜欢多接触医师,学习一些医疗知识,有利于身体保健。常听他俩的讲授,我果真受益较深。后来,居住在8-9号楼的其他退休老人,都喜欢聆听他们的保健知识。无意中我们这帮翁妪们,就经常聚在园区凉亭里聊天了,大家谈人生经历,邻里友善,相处和睦。
老院长讲述了他一生从医,培养接班人和教育子女成才的故事,我们听了都很感动。老大哥也很关心我们这些老弟的健康问题,经常给我们讲解健康知识,询问各人的健康病历,有时也为我们把把脉,量量血压,或者给开点药方,都成我们身边的义务老医生啦!而曹大姐每天则提着扩音器与老妪们跳广场舞和练习气功操“八段锦”,还经常利用空隙时间给大家讲养生保健和妇女健康常识。她平易近人、热情健谈,大家都很喜欢与她交往。她提倡老年人健康要靠自己,提醒家庭主妇对菜篮子要把好关,要管住嘴、多运动。我老伴加入了她们的队伍,每天上午都在一起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团体活动,既学到了许多医疗保健知识,又增强了体质,原有的慢性胃病少发作了,也减轻了腰椎背痛。我对他们老两口都非常崇敬,觉得当今社会应多宣传赞扬群众中的好人好事,树立新风气,推进正能量,共同建设美丽厦门。
老院长和他老伴回福州医院疗养已一年多了,我们在厦门的老年朋友都很想念他们,祝愿他们健康长寿。
幸福一家人
◆张胜平
张三海一家,祖孙三代、亲家同住,但却相互理解、彼此包容、和谐温馨。
张三海一家上有80多岁的母亲、60多岁的岳父母,下有还在上小学的女儿。虽然三位长辈各自成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惯和脾气性格也各有差异,但相互包容,互相照顾。特别是张三海的岳父母,虽然自己身体也不太好,但为了让女婿、女儿把精力用在工作上,包办了家务。三海的岳母考虑到80多岁的亲家年岁大了,又有些忌口,每次做饭都坚持做两种口味,让全家人吃得合口、健康。三海的女儿上学放学则大都由岳父承担,遇到同院的孩子,老人家就主动带上一块送去接回。
三海的岳父母忙里忙外,三海的母亲看在眼里,也闲不住了,每天这儿擦擦、那儿扫扫,时不时地动手洗衣服。家里人劝她用洗衣机洗,她总是说:“洗洗衣服,省水省电,手脚也活络,衣服也干净。”
三海说,父亲在世时曾告诫孩子们,日子虽苦,但不能低头,更不要轻易向别人伸手。张三海的母亲勤劳节俭,她常说:“宁要每顿欠,不要一日寒。有时要想无时苦,粮食可千万糟蹋不得。”有时剩一点饭菜,她一定要留下,下一顿一定吃掉,决不允许倒掉剩饭剩菜。有一次,她见儿子把空饮料瓶扔到楼下垃圾桶里,急忙赶去捡回。她告诉儿子、媳妇:“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可以卖钱。一分钱也是钱呀。”平时,只要见到家里有用过的饮料瓶、塑料袋、废纸盒,三海的母亲都会悄悄收集起来。当家人要乘公交车、孙女上学急用零钱时,老人家便会从枕下摸出一个裹紧的手帕,里面是卖废品得来的一大把零钱。有时,见有拾掇出的菜叶、菜梗,老妈妈总会拿去晾晒腌成咸菜。看到一家老小美滋滋地品尝咸菜,三海的媳妇悄悄地对丈夫说:“家有老人是个宝!”
张三海的妻子陈洋是独生女。三海说,妻子最大的好,就是“孝顺、不挑剔、不娇气”。两个家庭背景有差异,生活习惯也不同,但妻子总是处处顺着婆婆。有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见三海和父母们有了争执、显在了脸上,妻子就会批评说,晚辈与长辈顶嘴,错在先,要先向老人认错,待气氛和谐了,再慢慢沟通不迟,她提醒丈夫说:“能听老人唠叨也是一种福气”。
这是一个多美的家庭啊!
我心中永远的美味
◆黄文昌
坦白地说,母亲做的菜,质量只能算一般,并且常有少放盐或者多放盐的情况,因为她保持了中国人做菜的传统特色,放盐从来不要量器,一切以大概为准,随手抓起一把就撒。
母亲做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奉行极简主义,油就是在锅里划几道,味精是禁品,唯有醋偶有挥洒,还美其名曰:原汁原味。其他作料放得也很少,经常是等我们把一大盘菜扫光快见底时,偶遇一两片姜或蒜藏匿其中,满怀羞涩地偷偷探出头。
许多在电视上和书上出现的美味佳肴,母亲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比如牛排,在西餐入侵中国饭桌的时候,囊中羞涩的我们对牛排这种貌似斯文的吃法心向往之,母亲偷偷从七大姑八大姨那里学了三两招,做个中式牛排,可是别人都做七分熟八分熟,她能做出一个十二分熟的。倒不是说在火候的把握上有什么欠缺,恰恰相反,凭着数十年的经验她已经完全凭借感觉收放自如,只不过她担心牛肉不熟,毫无意外地致使牛肉焦黄无比最后抱作一团。母亲做过的高难度的菜式既费时又费力,家里人吃起来又很费劲,最后那些菜在饭桌上日渐稀少,到现在已完全销声匿迹了。
再后来,我到外地上学、上班,一年到头都在外吃饭,口味也变得越来越挑剔。回家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母亲做的菜味道不够浓烈,有所抱怨。母亲总说吃淡点对身体好,并一边在厨房嘀咕着一边被辣椒的辛辣呛得眼泪直流,然后做出一些我喜欢的味道。
但经常在外吃饭,我的胃开始抗议,于是又渐渐怀念母亲做的菜,那种吃了从来没有让我的胃不舒服的菜。
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母亲也渐渐老了,我偶然也尝试掌勺,母亲每次都一扫而光,并不忘夸奖一番,然后喜滋滋地去厨房收拾“残局”,让我真的以为自己做的菜“很好很好”了。而为我做了三十多年菜的母亲,却从未得到任何的赞扬,每次她不厌其烦地问“怎么样?咸还是淡?”几次三番,我渐渐失去耐心,从开始敷衍式地说“还行”到后面的沉默不语,让她彻底没有了底气。直到后来,我每次给刚出生的孩子喂奶粉,总是担心太冷太热太稀太稠,总是担心他吃得太快太慢太多太少,这时,我才渐渐明白母亲的心。
母亲做的菜,虽然很普通,却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味。
勤俭持家有成就
◆易东
开源节流,是我家的持家宝典。除了吃,我家各种开销能省则省。
先说开源,我家订阅了各大报纸,积极参与报纸的博饼、评报、征文比赛和有奖活动,并以此为娱乐,获得的征文奖金和活动礼品还算丰厚。礼品有全套的小家电、U盘、电脑、厨房用具等,甚至有一年暑假的饮料都是中奖得来的。报纸阅读后,母亲拿来练字画画,她的写意牡丹,如今已经拿得出手,装裱后送朋友,或者挂在自己家的客厅都是很不错的装饰。我家听评本地电台、电视台和中国之声,每个月也可增加500元的收入。
再说节流,例如我的衬衣,在用旧后,母亲加上其他布头,用缝纫机做成方形脚垫,放在门口和洗手间门口,脏了就丢,也不心疼,源源不断,不用再购买脚垫。晚饭后,一家人都在客厅,读书的读书,看电视的看电视,共享日光灯和台灯的光源。我在客厅写出许多省市重点扶持的影视剧本,电视的声音不是我的干扰,而是我灵感来源之一。2012年厦门市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的电影剧本《海天堂》,就是我在听了一个边防警察的故事后拓展开的故事。今年我已有三个剧本进入省初评。
洗脸后的水,收集起来冲洗厕所,或者加上淘米水用来浇花,水多了一次利用,花草也艳丽异常;凉台花草香葱不断,带来怡悦的景色和早餐煎蛋的“撒青”,又环保又健康。厦门的水资源是缺乏的,我家一直能省一滴是一滴。
母亲的生活经验是四十岁以后就不买多余的东西了,把钱存起来,另外也不会有太多杂物。我家至今没在客厅装空调,一直使用那台20年的换“心”过的风扇,这在厦门家庭中应该是少见的。风扇是1997年买的,当年风扇的价钱是99元,加上2010年换电机45元,早就赚回成本。我每三个月给风扇滴一次油,扇叶用旧了我就从淘宝买来新扇叶换上,外表看不出新旧,由于长期保养得当,风力强劲声音也很小。
每个人很大的一项消费就是手机和话费,我从1994年至今都是用移动的协议机,没有跟风购买各种时尚的手机,虽然有些土,但是居家过日子,钱要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