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妇联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多措并举,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完善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妇女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层层推进,源头保障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今年1月27日,厦门市妇联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厦门市妇联给姐妹们的心理小贴士!关爱她们,从心做起》,呼吁女性朋友在疫情期间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该项被全国妇联转发并要求全国妇联系统学习厦门经验;同时开通了24小时疫情心理咨询公益服务热线服务妇女儿童。在此基础上,厦门市妇联专门成立“完善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课题组,经过大量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起草《进一步完善厦门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报告,并形成《关于构建厦门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提交市人大。12月18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妇女儿童工作组就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到厦门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爱恩心理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调研座谈,调研组听取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民政局、文旅局、卫健委、团市委、妇联、残联等单位关于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并就进一步完善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下阶段,政府相关部门将更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机制,努力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力度。 
创新模式,凸显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特点。厦门市、区妇联聚焦婚姻家庭和妇女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通过政府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形式,广泛开展婚姻家庭指导、心理调适等服务。厦门市妇联先后两次启动“凤凰之约”公益创新项目,组织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开展妇女儿童维权和心理健康等服务工作。湖里区怡景社区、翔安区五美社区作为“福建省妇联家庭教育进社区”示范点,从家庭文明实践活动、特殊群体关爱与辅导活动、24小时心理热线、亲子阅读活动、父母成长学堂等方面促进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关爱家长和儿童心理健康,构建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防护网,建立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思明区成立“和合之家”反家暴服务中心,及时为家暴受害人提供心理支持、危机等级评估、人身安全保护指导服务;湖里区先后实施“爱的加油站”婚姻家庭辅导、“妇”助平安、“联”合参与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等社工项目;海沧区实施家庭纠纷调处中心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集美区实施“共筑她时代”巾帼创业服务计划;同安区实施蒲公英同安工业区女员工关爱服务、银城小树苗关爱困境儿童成长和心晴家园心理咨询维权项目;翔安区实施“凤凰花开幸福家园”家庭关爱服务项目。 
延伸服务,提升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度。一是关注特殊困难妇女儿童。根据国家卫计委、全国妇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疏导,特别是为空巢、丧偶、留守老龄妇女、孤残、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妇女、矛盾纠纷家庭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二是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与厦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签订市民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服务项目合同,引入专业社会服务,在专人接听12338维权服务热线的基础上,又开通妇女儿童心理咨询热线2113363,心理咨询师驻点值班,走进社区和家庭宣传“市民婚姻家庭心理辅导与咨询项目”,为市民做《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日常生活应对能力测量等方式,为妇女儿童免费心理健康服务,引导广大妇女儿童树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有效地营造温暖家庭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优化心理健康服务内容。连续多年购买市民婚姻家庭心理辅导与咨询项目,并优化服务内容:延长服务时间,将原来的每周两个半天热线延长为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全线开放;拓展服务范畴,在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婚姻家庭专题培训、配合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内容,旨在进一步加大关爱市民心理援助和服务工作力度,提升市民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有效提升市民婚姻家庭幸福感。  整合资源,提升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成效。连续多年联合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等部门共同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活动。在家庭教育公益讲座“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中,将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入讲座课题,如《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辅导》、《我的情绪我做主——情绪管理与压力调适》、《正面管教”——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心声》等,引导妇女儿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方法。每年以重大节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等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策划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大型家庭教育主题活动,以健康向上活动引导妇女儿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深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常态化寻找“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举办最美家庭故事分享会、好家风好家训评议会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忠厚传家,积极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通过好家风助推形成全社会家庭文明、心理健康的新风尚。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培训体系,组织机关干部、妇联执委、优秀妇干、各级巾帼文明岗等通过团队拓展的形式放松身心,调整工作状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